■罗冠军 葛春艳/.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科技学院
基于卓越的基本内涵,卓越农林人才中的“卓越”有杰出、优越、高超、拔尖的含义,卓越农林人才是各方面都拔尖的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开拓创新的广而深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能够研发出卓越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引领农业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以拔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本课题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农林教育的生命力、促进我国农林业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过渡。
一、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发展的大国之一,培养高素质的农林人才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该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类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以科技创新为指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以产业发展为指向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农林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都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发展趋势相去甚远,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视角出发。主要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国家农林人才培养的合理回应,是推进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学校和企业、农业院的深度合作可以紧紧抓住农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提高农林人才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得综合能力,促进中国农村的经济建设、获取广泛的社会效益。[1]
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蓬勃发展的农林业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专业人才,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的时候,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近十年来,我国农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处于10%以下,我国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农林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高质量的农林人才尤其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正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基于学科建设的教育布局很可能导致高等教育脱节于时代的发展。虽然吉林省农业发展在国内地位重要,但缺少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管理,缺少协调管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竞争严重,企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的高水平人才,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有利于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探究。
(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于学校探索新型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当前高等教育最迫切的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今国内大多数农林院校在学校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置等方面僵化保守、千篇一律,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立足农林事业的热情和能力,也无法在农林事业发展中做出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让相关的高校不得不从根本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提高,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日益更新的新变化。
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构建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育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形势是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做出调整和改进,现代化的农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知识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此形势下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对提高农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研究和管理者,需系统了解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内涵,深入调研培养模式实践教育体系的核心,通过为农林专业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包括校内开设的各种实验教学活动和和校外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通过调整、优化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该专业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深化。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的具体思路如下:加强农业和林业专业与其它专业比如园艺业、食品、药品、生物研究等专业的课程资源力度,建立由校企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研究园区、生厂加工园区等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学科基础和学科产业链完成全部教学内容。
(二)做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思路如下:加强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倾斜力度,学校可以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林专业的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科研比赛等专项建设费用,从而为人才养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要为农林专业学生建立专用的学习、研究实践基地,专门用于学生的自主实践、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研讨;培养卓越的农林专业人才需要加快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因此不断提高优秀师资的引入门槛,将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合格、创新思维强的人担任农林专业学生的指导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和高水平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引入国外的优秀教师,比如农业专业方面的教授、以及专家学者来国内开展讲学,用国外的先进思想和国际理念指导我国人才的实践和培养。
(三)不断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农林专业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注重对学生教条式的知识传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固有方式解决学生的知识传授问题,基于此可以借鉴美国的STEM教育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惯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以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思维练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三个维度,我国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化、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以传授和讨论为主,实践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建立农林专业的优秀导师队伍,该专业的每一位学生要有一名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一变而为主动的探究。[2]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贯彻执行,我国农林专业人才特点逐渐由单一性转变为复合性,通过参考国际一流大学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征,得出我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以下几个路径:不断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做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构建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