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新疆农业大学
一、大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现状调查
(一)课堂不当行为的概念界定
课堂不当行为也称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适当行为,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并对自身及他人的学习效果、课堂利用率和获得感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主要包括不出勤,或者已出勤却在课堂中玩手机、睡觉、坐后排、发呆神游、仪表不规范等行为。(二)大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现状调查
笔者以新疆农业大学为样本,面向本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发放问卷740份,回收问卷736份,问卷回收率为99.5%;按照问卷填写的相关要求,以填写是否完整、有无重复等标准,删除无效问卷14份,确认有效问卷722份,问卷有效率达98%。各年级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其中,超过7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课堂行为管理,并在问卷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按照问卷中所罗列的不当行为的类型,学生进行了自我分析。
表1 大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的现状分析表

早退 4.85请假 4.37玩手机 3.71坐后排 3.77睡觉 4.15发呆神游 3.78看与课堂内容无关书籍 4.45上课戴耳机 4.81随意应付课堂作业 4.26回答问题不主动 3.35仪表不规范 4.79其他(吃零食、闲聊等) 4.31小计 4.28
从问卷当中显示的数据来看,大学生课堂不当行为呈现多样,比较普遍,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包括不按规定出勤、上课状态不好、仪表不规范、随意应付课堂作业、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等。自学校在教室装入摄像监控,严格课堂管理后,玩手机和坐后排现象得到较好改善,虽然问卷调查中占比不高,但是在严管的情况下仍出现此状况,也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大学生课堂不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效能方面
课堂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没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约束,就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过于严格的、不科学合理的制度反而适得其反。因此,课堂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需要校方充分结合师生双方的心理诉求,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二)教师课堂管理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专业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在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和学生互动较少,即使教师提出一些课堂问题,学生回答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同时,部分教师“老生常谈”,特别是在一些公选课上,很多案例都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不能与时俱进更谈不上贴近学生生活,因此造成课堂氛围压抑,“抬头率”、“点头率”低。(三)学生自身学习存在问题
首先,对大学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一纸文凭”,上课就是为了不旷课、不挂科,忽视课堂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其次,自律性差,认为大学就是“自由的天堂”,脱离了高中时代学校和家庭的管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手机和网游面前缺乏自控力;再次,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活懒散;最后,受到身边其他人的影响,比如忙于社团工作、兼职工作等。三、大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的对策与方法
(一)“软”、“硬”皆施,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软”即教学环境及学术氛围等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班风、学风,对于塑造学生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感受并且爱上大学生活;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与成果展示、学习标兵表彰等活动,以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硬”即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行为规范。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课堂管理制度。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学术沙龙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开展对教学和学习质量的监控管理,根据课程要求,监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开展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德育工作管理、科技教育管理、组织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等,对课程编排、教师安排、学生成绩、课堂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控制管理,通过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监管,减少课堂不当行为的发生。(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内容为王”,以优质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而不是一昧地照本宣科。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关注点、疑惑点和兴趣点为切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引用丰富有趣,既与专业相关也与生活有关的课外内容及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手段,而不是一昧地“PPT+板书”。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课堂中可以借助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应用功能,比如签到、话题讨论、弹幕等互动功能,不仅学生人人可参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也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课堂管理平台,通过相关数据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
创新考核方式。教师要在第一堂课时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仅以期末成绩合格为标准,平时成绩也非常重要,创新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以此督促学生的课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