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粉 贾芳丽/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师德教育在德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师德表现成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内容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考核内容。加强幼师院校大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养成,使幼师院校大学生树立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塑造高尚的师德品质是十分必要的,新时代下,幼师院校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师德教育模式更是十分关键的。
一、幼师院校大学生师德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幼师院校大学生师德教育模式构建主要围绕学生师德培养与践行两方面实施。应主要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具体对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学生师德培养与践行应力求做到科学实用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过程成效相结合,努力构建系统化师德教育体系和多元化师德评价考核体系。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培养学生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成为拥有良好师德师风、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幼教楷模。
二、师德教育体系的建构
幼师院校大学生师德教育应确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为中心的教育观,围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建设“理论课程+教育活动+师德体验”的全方位师德教育体系。(一)理论课程
课堂理论课程深化思政教育融入,强化师德教育,打造精品育人课程。在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全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理论课程设置标准中,设置具体的师德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政课程的建设与打造力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增设师德修养模块或增设独立的师德修养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其它理论课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融入程度,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努力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同向同行的全方位师德教育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二)教育活动
强化课外育人实效,打造幼师特色教育活动品牌和阵地,构建涵盖思想品德、文体竞赛、技能提升、学业指导、职业指导、创新创业、心理健康七大模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统化、特色化、规范化的教育活动体系。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学生社团、专业二课堂等为活动阵地;以班团会、学习(出勤、纪律、琴点、舞点)、舍务、生活、卫生、出操、校内志愿等为常规活动;以“师德讲坛”“文明大讲堂”“体育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公寓文化节”“女生文化节”“新生教育月”“红色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月”“传统节日季”“技能训练营”“演讲辩论赛”等为特色活动;以官网、微信、微博、校园广播、展牌展板为宣传载体,强化学生师德培养,助推德技双修人才培养。(三)师德体验
本专业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功能,鼓励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走入企业,走上讲台、走近幼儿,在见习、实习基础上,不间断开展各类校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各年级理论课程开设情况,探索分年级、分层次、模块化师德体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师德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是师德教育体系有效、高质量运行的前提和保障。优化思政教师队伍,强化课程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加强思政工作人员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业务能力、优化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紧跟时代,不断探索创新,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和文明修养,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学生师德培养和成长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