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彦/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一、前言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8日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不断的改进中,要更具针对性,使学生成长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他各个科目同样也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实现学科的融合,优势互补,培养既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又拥有高修养、高品质的全能人才。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中职实用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高要求,为此在中职实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融入“课程思政”,重视对新时代学生素养的培养,使其在多元化文化、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免受不良风气影响。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实用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国外文化在慢慢的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中,而其中也会存在一些不良文化,为此加强中职实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力度,通过多元化渠道对优秀文化进行宣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逐渐培养高尚的情操以及人文素养。通过实用语文教学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使他们正确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中职思政课教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这习兴趣,并且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进而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反感情绪,教学的效果欠佳。而实用语文教学中包含着很多文学作品,语言的使用活泼生动,而且与思政课中育人哲理相符,通过借助语文艺术语言来对思政内容进行讲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点的同时,慢慢的接受了思政教学的内容,由开始的无趣转变为了有兴趣。(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中职实用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承载着很多具有哲理性的故事,在对这些历史故事进行证明解的过程中,使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进而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情感的认同,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并且以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作为榜样,形成正确历史观,在传统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自觉的抑制消极思想的侵害。(四)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中职实用语文教学中包含着很多名人名言,而这些名人都是在历史事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其中还包含着很多警示语、励志作品,而这些优秀的作品中的人物都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在这些英雄人物的引导下,学生便会树立起远大的抱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行为,懂得取舍,心胸也会越来越开拓,在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坚定不移的向前迈进,直到理想实现。三、“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实用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职教育活动开展中,语文是必修的课程,中职实用语文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对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之情培养,准确把握语文知识点,并且能够做到有效运用,进而将其学科素养提高,满足以后就业创业需求。在中职实用语文教学中涵盖很多著名的中外作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既包含着价值观、爱国情怀,而且还涉及到了民族精神,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非常有利,使其在阅读中慢慢塑造健全的人格,做好职业生活规划。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二者有很多的契合点,但是当前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实用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实用语文教学中为了将考试合格率提高,很多语文老师依然沿用应试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为他们安排课文的背诵,以考试为基础对课文重点进行划分,答题技巧总结等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考高分,过多的目光放在了分数上,却忽视了实用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目标。
其次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虽然思政课也是必修课,但是却有很多老师觉得思政课教育有其教学的目标,而实用语文也有其侧重点,二者融合只会使各自的功能弱化,为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涉及思政内容。
然后虽然也有部分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精神品质,但是急于求成,对于教育意义过于强调,反而将语文课转变成了思政课,使语文学生失去了其教学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