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豫/宁夏大学
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不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普及,因此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持续增加,在此之中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进大量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出台,有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让高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但是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困难的家庭经济条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较严重的压力和包袱,使得他们消极悲观。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周围同学的优越条件,又使得他们产生及其不平衡的矛盾心理。因此,在校生容易和宿舍同学产生矛盾,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体。长此以往,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出现高度自卑又爱慕虚荣,价值取向严重偏颇。他们不合群,与人交往存在障碍,厌学甚至轻生。国家、学校每年都设有“奖、贷、助、补、减”的专门政策用于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负担,一时的经济支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焦虑、抑郁等长期积累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
人们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时候,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心理出发,这一点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面临瓶颈
(一)高校学生申请资助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资助育人工作在我国高校范围内的开展,出发点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规范性和精准性,直接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申请的过程中,要经历认定核实的过程,申请资料通常要更改多次才能成功递交。不仅如此,各个地区的认证标准不一致,导致证明材料的内容经常出现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敏感和自卑,如果申请资料被反复修改和递交,肯定会被班级内同学进行审核,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对资助育人工作丧失信心。(二)高校的资助认定标准存在很大局限
当下国内很多高校的资助方式,只是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对于贫困生进行认定以及经济上的帮扶,一般通过学生填写的《XX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XX大学新生建档立卡信息统计表》等进行,要求学生提供纸质材料进行证明,最后量化分析学生的困难等级并且最后进行统计。通过个人申请、班级资助小组审核推荐、学院审核推荐和学校审核三个级别。所以在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真正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无法通过审核,而家庭经济尚可的学生通过了审核,审核的家庭经济情况,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家庭经济贫困认定标准的局限性,忽视了客观事实当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性,导致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效率堪忧。二、宁夏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开展调查
(一)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过程中,选择使用 Luthans开发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利用网络在线的形式,对宁夏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505名参与调查,20份为废卷,有效问卷485份。有效问卷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下:男性226名占46.6%,女性259名占53.4%;大一年级286名占59.0%,大二年级118名占24.3%,大三年级38名占7.8%,大四年级28名占5.8%,硕士生15名占3.1%;文科177名占36.5%,理科109名占22.5%,工科199名占41.0%。(二)调查采用方法
所采用的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生源所在地等:第2部分是量表部分,共24题,6点评分法是问卷采用的调查方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为1~6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测量让被试以自我评定的方式进行。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此同时,利用检验和方差的分析,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恒定为P<0.05。(三)获得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的专业,在这一调查中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此不做赘述。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女生的心理资本比男生低一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就是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状况差异。心理资本水平最低的是大二与大四学生,大一学生位居中间,比较高的是大三学生和研究生。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资本调查比较
三、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于自身能否成功完成一项活动,而产生的判断、信念或者关于自身的一切感受,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学业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因此经常出现自我效能感的情况。高校必须让这部分大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从而使自我效能感真正获得。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可以组织多种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同时专门指导参与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