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迪 赵珍珍/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一、前言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学位条例》指出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且能够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专门工作。因此,从学术的角度,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其具备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体现出较高的科研素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科研素养构成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四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研究生运用科学理论从事相关研究的自觉性;科研知识是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科研能力是指自觉的运用基础理论、科研知识和方法,探索解决实践问题,验证相关理论,揭示科学规律的一种能力;科研道德是科研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科研素养是知识大爆炸时代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必备能力。国内对于科研素养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阶段。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二、存在问题分析
评价一个研究生科研素养的高低不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综合的科研能力。国外的大学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毕业之前公开发表论文,他们更看重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清华大学最近也推出了研究生改革政策,不再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申请也不再把论文作为一个关键的评价指标,而是更注重申请者的创造性研究能力。诺贝尔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在获奖之前很少发表SCI论文;另外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试验田,以水稻的产量为研究目标,而非论文的数量。目前,一些国内导师把学生能早发论文、多发论文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为学生的研究搭桥铺路,以寻求捷径。论文的撰写与投稿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他们在科研基础方面的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这样培养模式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局限在导师的格局之内。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之所以能超越老师,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优秀的科研素养可以使研究生获益终生。导师带给研究生的不仅仅是一张毕业证书,更多是科研素养。开阔的科研视野、优秀的学习方法、较好的科研意识、较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研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科研视野、学习方法、科研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及对应的评价指标,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和研究生毕业后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重点解决了以下两点问题:(1)如何确定科研素养的4个提升方案(科研视野、学习方法、科研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的案例设计、教学方式、逻辑顺序和方案之间相辅相成的融合模式,以及如何对4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2)如何设定科研素养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的判断标准、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权衡比重。
三、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模式及评价指标
图1给出了培养模式及评价指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方法流程为:首先,从科研视野、学习方法、科研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科研素养提升方案。其中,科学视野的扩展式方案包括学术会议、参观学术前沿单位、讲座及专题报告;学习方法的培训包括交流分享和实践总结;科研意识的培养包括想象力、联想能力和质疑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包括撰写内部开放基金、综述文章的撰写。然后,针对每一项具体指标设置了定量或者定性的判断指标,形成一套科研素养的培养评价标准。最后,以2-3届研究生(4-6人/届)作为研究试点,测试本文提出的科研素养提升方案的培养质量。
图1 培养模式及评价指标的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