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棱棱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教育也备受重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健全完整的人已成为教育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心问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国外通识教育理念开始逐步引起各个高校的重视。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英文译名为“general education”,其理念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高等教育重要内容之一。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人们对通识教育展开越来越多地讨论和研究。学者们感慨于现代大学的分科太过精细专门、知识割裂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培养学生能认识不同的学科、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能独立思考,最终培养出完整完全的人的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一百多年的实践改革中,通识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如今,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由专业课、通识课、自选课三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的平均比率达到35%以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我国大学对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起步虽晚,但近三十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迅速,也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民族地方高校中,缺乏同类院校的改革经验的借鉴,通识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也容易流于形式,较难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二、民族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通识教育理念、价值认知不足
经过笔者调查,在民族地方高校中,8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通识教育,不清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价值是什么,对待开设的通识课程也只是作为修满学分的普通选修课来对待。学生学习态度马虎,不认真听课,有的甚至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或者完成别的学习任务,很难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识课的授课老师,不清楚通识教育的内涵,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价值意义认识不清晰。授课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价值的认知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授课的内容、方式和授课的热情。(二)课程设置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在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中,一般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会开设较多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设置多而杂,缺乏系统性,缺乏明确的课程总目标,从而导致课程的划分以及单一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和目的性。这一点在公共选修课中体现尤为明显。公共必修课是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而设置,公共选修课由学校自主设定。一般情况下,公共选修课多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开设或是教师根据个人的专长开设,常常忽略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课程开设缺乏体系,忽略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对专业技能以外的人文教育。(三)缺乏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课程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互为补充,才是丰富、完整的文化体系。民族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往往不够重视,在通识课程的开设中关于民族地方文化的课程寥寥无几。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在今年一学期开设的五十多门公共选修课中只有《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一门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的,可见一斑。(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老师讲为主是通识课堂的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之下的课堂,学生被填鸭式地教学,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为是针对非专业的学生授课,部分教师对通识课程重视度不够,也没有花很多心思准备授课内容,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全面,教学手段单一,单纯地讲授,缺乏丰富地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五)通识教育激励机制的缺失
民族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普遍缺乏激励机制。对通识课缺乏政策方面的照顾和优势,比如评职称、工资待遇这一块,通识课程的上课报酬跟上其他课程待遇一样,上通识课又占用晚上老师休息的时间上课,所以老师们在申报和教授通识课时,缺乏积极性。通识课的学分比较低,学生选一门选修课一般一到两个学分,学生们选课积极性也不高。通过上述民族地方高校存在问题的分析,参照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做得好的方面,提出以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