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来信

  • 作者: 读读书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038
  • 我在去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才第一次读到《读读书》杂志,算不上是一位资深的读者,但与《读读书》初见,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记得第一次把它拿在手里,扫了一眼封面的主题,我便十分兴奋起来,忍不住想要读。这是我期待已久的图书馆业内刊物的样子,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质感和内容深度。后来上网查阅才发现,《读读书》已经印行多年了,而我现在才读到它,作为一个图书馆人多少感到有些惭愧。

      我一直把收到的五本《读读书》雜志放在案头,总有同事经过,拿起来翻阅,言必称好。可见如今图书馆刊物虽多,在质量上仍与大家的期待有所差距。《读读书》有两点是让我极为欣喜的。一是在选题上敢于选择严肃的议题。在如今这个处处讲求营销和传播效果的时代,形式与手段总是先行于内容,只要表面看起来足够吸引眼球,便是成功了大半。图书馆在做图书推荐、阅读推广的时候,也有同样的问题,追逐图书销量、点击率、排行榜,以大众性和趣味性为单一标准,自以为是地为大众读者挑选名日平易近人、实则阿世媚俗的文字。然而阅读的趣味从不是流于表面的,严肃并不一定是无趣,庸俗的趣味却绝不能长久。其实在每年统计读者借阅情况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总有一两本读起来不那么轻松的严肃书籍排列在热门当中。我想作为图书馆人,我们应该更懂得尊重我们所面对的书籍,尊重自己的职业身份,也应该更愿意相信读者自身的文化审美与阅读品位。

      二是在内容上不局限于文学本身。阅读文学作品,当然可以从纯粹的文字审美角度进行,但文学在产生之初,便具有表达现实的作用。所有久经流传的经典,其伟大之处都在于文字背后对人类社会现象的展现和对社会问题的追寻。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高速发展的“后信息社会”,文字与人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更是紧密而错综复杂。然而可惜的是,在角度多元、素材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却常常缺乏空间去探求,媒体议题缺失,社会平台狭小,对作品的选择与评判总是小心翼翼。我很高兴地看到在《读读书》的访谈和专栏当中,常有超越文学本身的内容,我想这是编辑们有意为之的结果。对于所阅读的内容,我们不仅需要审美,也需要审视。其实这也涉及到我们做阅读推广的初衷与目的,是仅仅将阅读作为一种丰富生活的休闲方式、一种增长知识的个人体验,还是希望它进入社会意义的范畴,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张滢(深圳图书馆)

      本文标题:来信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6669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