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新疆回族“花儿”的词汇探析

  •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3163
  • 叶文

      摘要:清代黄遵宪曾说过:“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不易耳。”这句话是说,山歌中常用方言来作比喻,有的人用方言来作韵,如果不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就不知道其中的妙处了,况且要把这些方言记录在书中,实在是不易。正如黄遵宪所说,在新疆回族“花儿”的歌词中,有许多方言词汇。除了使用方言词汇,在新疆回族“花儿”中还使用了古汉语词汇和表示地方风物的词汇。

      关键词:新疆;回族“花儿”;方言词;古汉语词;地方风物词

      一、古汉语词汇

      新疆回族“花儿”中保留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古代汉语词汇和用法。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原因,不少古汉语词汇随着回民族世代相传,并保留到今天,在今天的回族话中能够看到古汉语词汇的遗留,因此,“语言残留”也得以在新疆回族“花儿”中存在。例如:

      例1

      呼图壁六月天下寒霜,

      庄稼(哈)毁了个孽障,

      穷苦人没吃(者)又没穿,

      马商总银钱(哈)堆成山。(《新疆回族“花儿”王:韩生元“花儿”精选》P5)

      歌词第二句中“孽障”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既是书面语也是口语,是可怜的意思。在新疆回族“花儿”中“孽障”一词常常出现,如“阳世间长工们最孽障”,“把‘花儿手整个孽障”,“孽障(者)什么人管哩”等。

      二、新疆汉语方言词汇

      清代黄遵宪曾说过:“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不易耳。”这句话是说,山歌中常用方言来作比喻,有的人用方言来作韵,如果不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就不知道其中的妙处了,况且要把这些方言记录在书中,实在是不易。正如黄遵宪所说,在新疆回族“花儿”的歌词中,我们看不到文人学者所惯用的华丽辞藻,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口语化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虽不文绉绉、华丽丽,但是正是因为大量方言土语的使用,使得“花儿”这一民歌形象生动、朴素浅近。

      一个地方的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签,不同地方的方言词汇能够很容易的把人物区别开来。新疆汉语方言是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汉语基础上,结合了本土汉语、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元素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在“花儿”中加入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使“花儿”演唱起来更朴素通俗,且带有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异乡殊域,不明方言,不足与言花儿”,只有熟悉新疆汉语方言的含义,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花儿”的含义。在新疆回族“花儿”中有丰富的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例如:

      例2

      《十二月节气歌》(节选)

      六月里小暑(者)到伏天,

      大暑时秋老虎下山,

      立逼的儿娃子喊黄天,

      啥时候见上个青天!(《新疆回族传统花儿》P168)

      例2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三句“立逼的儿娃子喊黄天”,其中“儿娃子”是新疆方言词,意思是男孩儿。

      此外,还有“儿子娃娃”(男子汉、大丈夫)、“肚子胀”(生气)、“勺、勺子、勺撩子”(傻;傻瓜)、“喧荒、谝闲传、谝搭拉字”(闲聊、胡扯)、“劳道”(厉害、能干)、“麻达”(乱子)、“尔视”(理睬、重视)、“歹”(好;美美地、狠狠地;很、非常)等方言词汇。

      三、新疆地方风物词汇

      在新疆回族“花儿”中,还有一些取材于新疆特有的事物、具有突出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词汇。譬如:

      例3

      《飞快的六根棍用马拉》

      飞快的六根棍用马拉,

      车子上坐的是富汉;

      挣不下银钱回不下家,

      忧愁上加上的熬煎。(天山下的“花儿”》P81)

      这首“花儿”中的“六根棍”说的是一种四轮马车,主要用于载人。其车身短而窄,是用六根圆木棍并排架起来的,因而得名。一辆“六根棍”可以乘坐5-6人,这种轻便的交通工具曾在伊犁地区风行一时,是新疆各地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六根棍”才逐渐被淘汰了。又如:

      例4

      《巴依的毒鞭子也不怕》

      天气它热了(者)也不怕,

      口渴是有坎儿井哩;

      巴依的毒鞭子也不怕,

      豁出个性命了等哩。(《天山下的“花儿”》P79)

      这首“花儿”中的“坎儿井”,说的是一种古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条,全长约五千公里,可以说是遍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在新疆,只要提起“坎儿井”,人们就会想到吐鲁番,可以说“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的代名词。

      除了上述“六根棍”、“坎儿井”这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外,还有“伊犁马”、“细毛羊”、“雪莲花”等。此外,在新疆回族“花儿”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大量的新疆地名词,例如:

      例5

      《着实是塞外的稻乡》

      遍野的稻子水里边长,

      大米饭吃这个便当;

      米泉一片好风光,

      着实是塞外的稻乡。(《天山下的“花儿”》P30—31)

      例6

      《山高高不过博格达山》

      山高高不过博格达山,

      山连山,

      九枝把叶叶的牡丹,

      若要是我俩的姻缘散,

      石头烂,

      玛纳斯河里的水干。(《天山下的“花儿”》P68)

      在这两首“花儿”中,“米泉”、“博格达山”、“玛纳斯河”是新疆的地方名称,除了上述例子中提到的几个地名之外,还有“和田、焉耆、博斯腾湖、伊犁、迪化、库车、水磨沟、阿尔泰山、达坂城、开都河”等地名词,这些地名词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花儿”中罕见的,这也是新疆回族“花儿”所独有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赵宗福.花儿通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2]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8.

      本文标题:新疆回族“花儿”的词汇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8410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