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论时间词里的方位隐喻

  • 作者: 北方文学·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001
  • 郑雅凤

      摘要:汉语里有很多用空间表达时间的现象,时间词更是可以由空间方位隐喻来建构。分析《红楼梦》里“上/下”、“内/里”、“前/后”等方位词与其他语法单位组合成的时间词,可以发现这些时间词的不同组合结构都蕴含着深层的隐喻认知规律。

      关键词:《红楼梦》;时间词;方位隐喻;规律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准确定义时间词,不过我们可以从众多学者的论述中看出时间词有三个特点:①能和介词组成介词短语,能和方位词组成方位短语。②能独立作状语,能充当主语、宾语、定语,部分充当谓语。③表时间,可用“这(那)个时候”指称,可用“什么时候”提问。[1]我们依据这些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来判定时间词,可以大致确定它的范围。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方位隐喻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2]人类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理解抽象领域,比如用方位隐喻去理解时间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关系,探究方位隐喻表达哪些抽象概念,但没有单从时间词上挖掘空间方位的研究。本文以《红楼梦》[3]为语料,结合方位隐喻探究时间词,分析它们的组合结构,以期找出《红楼梦》里时间词的隐喻特点,探究时间词的隐喻规律。

      一、上/下

      (一)上

      我们在用方位词表征时间时,也无形使用了一套汉语垂直运动隐喻系统。该系统包含时动隐喻系统和我动隐喻系统。

      时动隐喻系统:时间似一根无限长的绳索由下而上地运动,观察者固定不动,可以看到上面的时段,也可以看到下面的时段。[4]相应地,汉语中的时段也有上下之分。

      1.“上+时间词”。“上+日/旬/月/年”:可伤上月竟亡故了。(第二回)

      2.“时间词+上”。早上/晚上: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第三回)

      “上”既可表示自身所处时间点之前的时段,也可表示自身所处时间点之后的时段,时间在空间的模型里往往是线性的、循环的或螺旋的[6],要根据句意才能判断“早上/晚上”表示时段在前还是在后。

      (二)下

      我动隐喻系统:把时间视为静止的,像一面高度无限的山崖,观察者顺着山崖向下做运动。[4]这是一种观察者向下运动的隐喻,无法看到上面的时间。汉语里“下”组成的时间词大多表示自身所处时间点之后的时段。

      1.“时间词+下”。节/年下: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第四十回)

      2.“介词语素+下”。当下:当下雨村见了士隐。(第一回)

      3.“名词+下”。目下/眼下:目下老爷口口声声叫我学这个。(第八十二回)

      4.“下+时间词”

      (1)“下+月/旬”:至三月下旬,便将字又集凑出许多来。(第七十回)

      (2)“下+午/晚”:因此虽看了一天戏,至下午便回来了。(第二十九回)

      《红楼梦》里“下”能出现在时间词、介词语素和名词之后,表示自身所处时间点之后的时间,可以是时间段“当下、目下、眼下”之类,也可以是时间段“年下”之类。根据句意才能判断“下+午/晚”表示的时段是前是后。

      “上+时间词”和“下+时间词”两种结构,充分证明了“上/下”成对地表示时间。

      二、底

      “底”和“下”意思相近,在时间词里表示某一时段的末尾部分。 “下”和“上”相对,表示的是后一段时间,“底”没有和“上”相对,表示一段时间的后面一小部分。

      (一)“时间词+底”

      冬底: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第十二回)

      (二)“名词+底”

      岁底: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从此顺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第二回)

      三、内/里

      我们将自身的里——外方向投射到其他有表皮的的物体上,将其视为有里有外的容器,时间虽然没有表皮,但是时间有范围,它的范围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方位词“内”、“里”将时间放在容器的框架内,比较容易明确时间范围。

      (一)内

      年内: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第五十六回)

      (二)里

      抽象概念和“里”组合后就具有了空间方位结构,从而产生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5]

      1.“名词+里”

      (1)头里/夜里:你头里过那府里去。(第八回)

      (2)日里: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第九十八回)

      2.“时间词+里”

      年里: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第五十七回)

      “里”放在“名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的是时间段,但是他们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头里”表示“从前”,是之前的某段时间,“夜里”表示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日里”表示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表示的是有明确界限的时间段。这三个时间词表示的是模糊的时间段。“年里”表示从年初到年末的一段时间。

      四、中

      “中”可以表示某段时间的中间部分。时间有“上/下”、“里/外” 、“前/后”,它们都能和“中”组合,这反映日常中广泛存在“中心——边缘”类方位。

      (一)“中+时间词”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处于中心位置的事物往往比边缘位置的事物重要,同样在时间范围里中间的那段时间也相对突出。

      1.中秋:一日,早又中秋佳节。(第一回)

      2.中旬:那时已到十月中旬,宝玉起来,要往学房中去。(第八十九回)

      3.中晌/中晚:奶奶今日中晌尚未洗脸,这会子趁便可净一净好?(第七十五回)

      (二)“中+动词”

      中浣: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第二十三回)

      (三)“时间词+中”

      “中”也可以像“内”、“里”一样用容器隐喻来限定时间的范围,它表示的是某一段时间。

      “日/月/年+中”: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第八十七回)

      (四)“动词+中”

      伏中: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第三十回)

      无论 “中”放在时间词和动词的前面还是后面,表示的都是一段时间,有些中间时段是时间按照“上”“中”“下”分出来的,有的中间时段有特殊含义。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浣指农历每月十一至二十日,伏中指三伏期间。

      五、间

      “间”和“内”、“里”、“中”意思相近,表示某段时间内,常位于时间词之后,构成“时间词+间”。

      ①日间/节间/月间: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第四十五回)

      ②早间/午间/晚间/夜间:早间还剩了些,如何没了?(第六十回)

      六、前后

      水平方向的“时动隐喻系统”:时间像一条“传输带”,不断由未来向过去运动。[4]这条“传输带”向前运动,已然的时间在“前面”,未然的时间在“后面”,所以汉语中的时段都有前后之分。

      (一)前

      1.“前+名词”。前代/前岁/前儿/前番/前夕/前夜: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请奏各项人等。(第七十八回)

      2.“前+时间词”。前日/月/年:他那方子上有人参,就用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罢。(第十回)

      3.“名词+前”

      (1)眼前:眼前十月初一,我已经打点下上坟的花销。(第四十七回)

      (2)先前:凤姐儿见人来了,便不似先前那般泼了。(第四十四回)

      4.“介词+前”。从前:从前的事,我已尽知了,说也无益。(第六十五回)

      无论“前”是在“名词”、“代词”前,还是在“名词”、“介词”后,都只能表示自身所处时间点之前的时段,是在我们“前面”的时间。“眼前”似乎是表示现时,但实际上表示的是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

      (二)后

      还有一条方位隐喻规律:把时间看成一条路,它相对静止,人在这条路上由过去向未来行进。[4]未然的时间是要“前往”的时间;已然的时间是在“身后”的时间。

      1.“名词+后”。此后:此后凤姐儿不时亲自来看秦氏。(第十一回)

      2.“时间词+后”。日后/今后/午后: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第二十八回)

      3.“动词+后”。过后:都不免将从前任性过后恼悔如今分离的话说了一会。(第一百零七回)

      4.“介词语素+后”。以后: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第十八回)

      5.“后+名词”。后儿:过后儿我拣好的再给妹妹穿了来。(第二十八回)

      6.“后+时间词”。后日/年:后日起更以后你来讨信儿。(第二十四回)

      7.“后+动词”。后来: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第三十回)

      8.“前+后”。前后:薛蟠便把湘莲前后事体说了一遍。(第六十七回)

      “后”能与名词、时间词、动词、语素组合,这些组合结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表示过去某一时段之后,如例句中的“过后”的字面意思虽然相当于“后来”,但是在整句话里它表示的是介于“从前”和“如今”之间的时段。第二类表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段,如“前后”。第三类表示现在之后的时段,剩下的几个词都如此。

      《红楼梦》里有“前+时间词”和“后+时间词”两种结构,充分证明了“前/后”成对地表示时间。

      综上所述,《红楼梦》里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词用方位隐喻来建构,“上”、“下”、“底”、“内”、 “里”、“中”、“间”、“前”、“后”等方位词能够与名词、动词、语素等组合,这些组合结构表示时间点或时间段,表示过去的时间或将来的时间。汉语使用者和外语使用者一样,也习惯于用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事物,方位隐喻的运用让时间概念更具立体感。当我们用时动隐喻系统、我动隐喻系统和一些隐喻规则分析时间词时,会发现时间词背后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黄维东.红楼梦(前80回)时间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吴念阳.隐喻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5]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汪洋.方位词“上、下、里、外”的语义认知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本文标题:论时间词里的方位隐喻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8435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