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幽默
文章内容页

浅析宋晓贤《一生》中生命与艺术的贯通

  • 作者: 小说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3051


  •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浅析宋晓贤《一生》中生命与艺术的贯通

      吕彦瑾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0100)

      宋晓贤的《一生》力求用最自然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最直接的感受,取得一种深入浅出、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仿佛是诗人脱口而出,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将外在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是生命与艺术的豁然贯通。

      宋晓贤;生命;艺术

      当文学的历史划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漩涡时,往日里知识分子的为战乱成日惶惑,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不安焦躁此时似乎都渐渐的转入了作家个人内心的心事以及关于生命的沉思与瞭望。宋晓贤的《一生》,像是一首无声的呐喊,一曲命运的轮回,他用再简单质朴不过的语言,将人的一生勾画再在一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诗中,体现了对个体和人类的生命状态,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是诗人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融合。

    1 平淡书写、口语化表达

    全诗分为五节,前三节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学生时代”“看病”“恋爱”三件似乎是人生在世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后两节则是作者对于在排队的“烟尘波浪中老去”的悲哀。贯穿全诗的只有两个字“排队”,语气平和冷静,却隐隐听到一声抱怨,一声长叹。

      诗人和万千世界芸芸众生一般“排着队来到了这个世界”,可是世界带给他的第一眼不是绮丽美好的风景,确实因为“排二”而不受重视的孤寂。也就似乎从人生伊始,就奠定了一种因为“排队”而产生的“犯罪”感。时间向前推进,“排着队上学堂”“排着队买米饭”“排着队上厕所”“按次序就寝”诗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安排了“排着队”过一生的命运,学生时代就看到了这么多不公平的现象,同时也受到许多冷眼和遭遇。作者像是再和一个再亲切不过的老友的促膝交谈,感叹着“哎,学生时代的我就经历了多少事情”。最后一句话淡淡的讽刺,当时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排队”生活,万万千千中个个不同,万万千千中个个却都要守着“排队”这条雷打不动的“中国规矩”。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病重”,二是“恋爱”。而恰恰让人惶恐的正是这人生的两极—痛苦与甜蜜。连幸福都要在排队的压迫下越发现实主义。诗人说到病重却只能睡在医院走廊里的“我”,成日的做着噩梦。“泪水排着队走过黑夜”,将具体意象拟人化,达到了一种能将读者带进那天的黑夜,却只能默默看着病重的诗人无法言说的泪水。长夜总算是过去了,后来恋爱了,美好的爱情却要搭建在“排队等住房”“排队等结婚证”上,时间,幸福,期待世间一切琐碎的大事小事似乎都被漫无止境的队伍淹没的。

      作者的主观情感进入一个转折高潮,由前三段的平淡叙述,突然开始感叹等了小半辈子却还要“在墙角等啊等”,眼睁睁的望着日子在空虚无物中匆匆流逝,“小小的花裙”我们可以看做是诗人女儿的小花裙,亦或是诗人妻子年轻时美丽的花裙,可是无论主体是谁,她们统统伴着作者在迷失不知所去的“烟尘”之中耗费殆尽。

    2 精湛的艺术手法

    2.1 朦胧与象征手法

      四十年代冯至的《十四行集》也是注重写诗人微妙感性和深沉的生命体验与感悟的绝妙佳作。写自然人类的死生,写一只虫子交媾死亡。但是冯至比起宋晓贤,手法上更具有象征和主观抒情性,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即便是抒发内心最简单的情感似乎也要力求表达的圆熟到位。两人相比较,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宋晓贤诗歌的叙事成分重量和平淡书写中朦胧的意味。

      走出作品,可以看到朦胧诗自发展发展以来到当今,存在的某些局限,意境的朦胧,诗人情感的隐约不定,意象的含蓄,主题的捉摸不透,不定性的因素太。但同时语言弹性和不尽的“留空白”也是让它兴起受欢迎不可抹去的优点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诗歌具有的象征性,产生了众多“空白点”与意义读解的多种可能性,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空间。

      2.2 反讽的主观抒情

      人生似乎已经进入一种因为漫长的等待而感到“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桎梏之中,无法挣脱。就连所有的“侮辱”都排着队去受骗,诗人此刻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反面。全诗正是以这样朦胧不定的意境,含蓄暗示表达诗人内心深刻的情思。诗人无意愤怒,却激起读者的无限愤怒,诗人无意讽刺,全诗却暗含着一股涌动的酸腐气味。朦胧诗传递给读者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审美情调。

      诗的文化不是外在的标签和调味品,而是底色,学养使得诗歌有了厚度,而技巧把这些元素结构营造成文本。笔者认为《一生》的表现力量是摄人心魄的,伴随着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迁徙,《一生》可以作宋晓贤的一生,亦可做千千万万“宋晓贤”的一生,这是《一生》最大的价值所在。

      [1] 吕约.向恐惧提问的人 评宋晓贤的诗[J].上海文化,2010,(03):53-61.[2017-09-22].

      [2] 夏玲,曾子芙.梦里不知身是客——论宋晓贤原创性口语诗的写作难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0):47-51.[2017-09-22].

      吕彦瑾(1994.12-),女,汉族,江苏人,教育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本文标题:浅析宋晓贤《一生》中生命与艺术的贯通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0205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