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人生
文章内容页

识人与用人

  • 作者: 幸福·悦读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707
  • 莫娟娟 傅嘉明

      北宋王旦任宰相期间多次极力向真宗褒举寇准,然而寇准却经常在真宗面前指出王旦为政的缺失。一天,真宗对王旦说:爱卿经常褒扬寇准,但他却不断地揭你的短。王旦听了面无愠色,坦然地说:理当如此。臣在位日长,久则多弊,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恰恰证明他忠直,这正是臣称道、举荐他的原因。后来,王旦重病不起,真宗问他后事嘱托,王旦只建议应尽早诏寇准入朝为相。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威逼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禅位,后周符太后只得屈从。但由于行事仓促,在举行禅位大典时没来得及撰写禅位诏书,而这禅位诏书是万不能少的。在此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从怀中掏出一份事先拟就的禅位诏书从容递上,使得赵匡胤摆脱了一场尴尬。非但如此,其禅位诏书更是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把逼宫篡位,述说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顺天意、识大贤、法尧舜的竭诚之举。其中,对赵匡胤的歌功颂德,可谓极尽阿谀之能事,让人肉麻。禅位大典仓促而行,圆满而就,陶谷未雨绸缪、雪中送炭。立了大功,群臣对陶谷莫不羡慕、嫉妒。

      然而,赵匡胤只给了陶谷物质重赏,仍然让他担任最适合其才的虚职——翰林学士。难道是赵匡胤不识其能,奖励不当?非也!赵匡胤知陶谷有功,但这功是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行为。献禅位诏书于大典情急之时,可谓精心预谋、居心叵测。立国之始,百废待兴。重用一“小人”,群“小”蜂拥;重用一能人,群贤毕至的道理,赵匡胤自然懂得,所以只是赐与陶谷丰厚的物质奖励,而没有委以重任。

      历朝历代,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投机钻营、卖身求荣的陶谷之辈不乏其人,可以说是专制体制的必然。宋徽宗用倡奢乱政的蔡京,明世宗用奸诈狠毒的严嵩父子,明熹宗用擅权误国的魏忠贤,乾隆用八面玲珑的和坤。而平原君不计前嫌举荐赵奢,刘邦用出身贫贱的韩信,曹操用以檄文恶毒咒骂自己的陈琳,唐太宗用犯颜直谏的魏征。千古功过成败,充分说明:陶谷之辈得势,小人逞强,民众遭殃;贤达志士显能,小人远离,事业兴旺。

      摘自《钦州广播电视报》

      本文标题:识人与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8022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