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
中国古典舞的称谓始创于1950年,仅仅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从时间角度来讲,中国古典舞的确是一门新兴的艺术种类。但是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极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风格特征,广泛的审美群体,为中国舞蹈艺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在汲取周代、汉朝、唐朝三个时期的祭祀音乐及具有民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元代、明朝、清朝的历史文人加工和形成的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剧作中的戏曲舞蹈。之后,通过近代舞蹈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创新而形成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舞蹈种类。如今,中国古典舞已经成长为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芭蕾舞在内的中国舞蹈的三大舞蹈艺术之一。
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古典舞也开始接纳西方艺术文化的观念和思潮,并将西方芭蕾舞优雅与活泼的元素,现代舞不拘一格的创作意识与手法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形式,拓展其创作空间,完善其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承文化与发展创新相链接,从而创作出如:《扇舞丹青》《水色天香》《春江花月夜》《精武》等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刘敏、沈培艺、黄豆豆、王亚彬等舞蹈表演艺术家脱颖而出。在世界多元文化共融的今天,让我们又一次去溯源、去思考,去感悟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凸显其较高的艺术性、审美性,使中国古典舞朝着健康、宽广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表现形式的困境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的“领军者”方向不明确
谈到发展,首先要确定方向,如果方向不明确或是错误的,就等于是南辕北辙。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研究、教育、表演机构——北京舞蹈学院责无旁贷的承担着领军者的使命。由他们创建的《身韵》把中国传统舞蹈带入了另一个先河,这是一大创举,当时也涌现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经典剧目,如《金山战鼓》《木兰归》《黄河》《梁祝》等,在教育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培育了一代代古典舞的后备力量。随着求新、求变的发展大潮向前推进,我们看到许多创作者尝试着在剧目中融入了一些现代舞元素及大量的现代舞编创手法,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动作流畅、极富张力、预示着古典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古典舞的不断发展必定会造成戏曲舞蹈元素的大量流失,古典舞还将是古典舞吗?这种用现代观念、现代手法来诠释古典舞的做法,使古典舞原貌尽失,近几届的舞蹈大赛的作品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所有从事古典舞专业人士所担忧的。作为“领军者”,无论是在文化典籍的保护方面,还是在具体措施的执行上,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免将来我们要去向外国人学习中国的古典舞,由于古典舞的保护、挖掘、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和方向不明确,造成了古典舞发展中的困境。(二)强烈的外来文化对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及对外来事物的盲目认同,因而直接形成了本土文化的弱势地位。伴随西方文化的迅速入侵,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体现在舞蹈冲击方面就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意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各种外国舞蹈表演团体的商业演出充斥着国民的文化生活,对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古典舞艺术稳固自身的受众群体带来了新的困难,由于国外的一些成熟的、高水平的舞蹈团的到来,吸引了大批的舞蹈观众,让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很多孩子在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时也会受此导向而偏颇。而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者和表演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第二,舞蹈艺术是一种感官艺术,是能够在不经意间对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行培养的,即对观众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及精神风貌。由于部分中国观众对外来文化的高度认同,这就间接导致古典舞逐渐向西方舞蹈趋同,这种趋同性在本质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讲,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中国古典舞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丧失使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举步维艰,很难形成真正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舞蹈剧目。同时外来文化的逐渐趋同使古典舞渐渐失去了原貌,核心思想的不断丧失不仅没有吸引更多的眼光,相反因此而更加脱离人们的审美取向,而很难形成多元的中国古典舞。
(三)本土舞蹈文化的缺失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困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土舞蹈文化的缺失。这种本土舞蹈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文化管理、文化设施建设、舞蹈教师及舞蹈爱好者结构等四个方面。在舞蹈文化管理方面,社区舞蹈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舞蹈活动形式,这种舞蹈的普及程度相对较广,在大中小城市都有社区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剧目的表演,但是社区舞蹈文化的发展需要宣传部门及相关文体组织充分引导,如在节庆日向社区居民传递舞蹈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但是大多数舞蹈文化宣传活动都过于原则化、形式化,因而社区舞蹈文化呈现出固定的形式,舞蹈的自主性不足,在舞蹈思想上、形式上都循规蹈矩,缺乏对舞蹈文化的创新。
在舞蹈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在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文化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因而很难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相对落后的县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更加落后,在这些地区专门的休闲场所匮乏,能够吸纳参与舞蹈文化活动的人的规模有限,这直接限制了参与舞蹈活动的广泛开展。从社区舞蹈文化的发展来看,大部分社区更加重视景观文化的建设,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意识较弱,因而社区舞蹈文化发展极为滞后。
在舞蹈教师供给方面,国内各个社区的舞蹈指导者都是喜爱舞蹈文化的普通群众,相应的文化机构并没有委派专业的指导教师给予指导。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区舞蹈的舞姿是极不规范的,表演艺术价值相对较低,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所编排的舞蹈都是属于传统模式,内容也缺乏新意,因而很难实现普及。
在舞蹈爱好者结构方面,在文化生活相对普及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优美的形式很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各大中城市社区都能看到舞蹈表演,但是这种表演以健身娱乐为主,缺乏真正的历史韵味与现实价值,因此大多数参与人员都是中老年人,尤其以女性为主,舞蹈在青少年之间受欢迎的程度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及网页浏览上。
(四)优秀舞蹈作品的缺乏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古典舞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创作理念、创作实践的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同样也遭受来自于时代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立足于对传统古典舞的突破性研究,将传统古典舞模式颠覆,然而新的古典舞体系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这样就使中国古典舞发展进入选择迷茫期,这一阶段虽然也涌现出了如《扇舞丹青》《十面埋伏》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蹈反映出当代人对古典舞艺术的品位的追求。但是处于迷茫期的中国古典舞剧目逐渐匮乏,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能够看到的优秀的中国古典舞有2000年许瑾主演的《秋 瑾》、李倩主演的《窦娥》等,2001年武巍峰主演的《风 吟》,2003年孙颖主编的《谢公屐》,2004年孙颖编导的《寻根述祖谱华风》,2005年刘岩首演《水中月》等等,这些舞蹈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古典舞的普及程度极低,由于传统舞蹈与受众体(普通观众)之间的文化脱节,这些舞蹈作品往往游走于圈内人,而能够被广大观众记住的却屈指可数。这意味着中国古典舞在观众中的影响力较弱,很难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了古典舞表演者及研究者的从业热情,直接影响到作品创作的生产力,最终形成古典舞文化发展困境。二、中国古典舞发展定位困境分析
(一)适应广大的公众偏好
中国古典舞发展根本在于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偏好,使广大公众能够真正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中国古典舞的继承与创新。但是中国古典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在时代审美观念转变与国外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公众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糊,使公众难以接受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出现适应性不足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现代公众对舞蹈喜爱的程度逐渐增强,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但是人们对于古典舞的认识存在误解,大多数人认为古典舞是单调乏味、缺乏创意的,因而很难引起人们的学习热情。仅从兴趣培养来看,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兴趣来源于不断接触,并逐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逐渐转化为理解力的提升,即产生对该类事物的强烈探索欲。那么对中国古典舞来讲,在普及中应该不断进行身韵教学的创新,以全新的培养模式、灵动的表演艺术及深邃的艺术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身韵”作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实现了中国古典舞内涵的丰富,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涵养的协调发展。这样使中国古典舞能够培养表演爱好者的形态之美与内在之美,实现舞蹈身心并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动力。即使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在实践中的内涵魅力的发挥却难尽人意,由于表演人才素质的缺陷,不能够发挥古典舞的内涵之美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三,从古典舞的发展来看,身韵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为其形成的外在魅力与内在意蕴都能够深深打动观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由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理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讲,深入理解还是存在困难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