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换代历史中的影像表达观念分析

  • 作者: 艺术评论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395
  • 周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吗?中国电影的多样化表现是观众多元需要的呈现,新一代观众审美趣味疏离传统,老式电影观还能左右当下创作多久,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在市场上出现的高票房高评价、低评价却高票房、低关注度而平淡评价、高低评价尖锐反差等等现象,预示着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价值观冲突、审美变异、刚性年龄差异拉大等复杂的特殊时期。近期韩寒、郭敬明创作之争、对他们电影的评判之争、票房与网站评分差距的困惑、专家满腹经纶与大众不管不顾的好恶之争,等等,都似乎证明想取得惟一评判标准的时代已经远离。

      研究电影能不能丢开当下现状进行形而上的评判?我以为研究当下电影不能漠视时代风习,研究时代风习不能没有价值观判断,研究价值观不可能趋奉创作者和社会评论者的一面之词。但事实是无论评价者还是受众似乎都喜欢自我陶醉——对峙尖锐性由此产生。有人因此疾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而我以为恰当的应该是:这是最好的时代(电影市场繁荣),这是最复杂的时代(电影认知前所未有的复杂化)。

      近期电影是新一代导演的天下,郭敬明、韩寒等引发的喧腾市场,让青年观众欲罢不能。而电影专家迟疑而批评性的试探,恰恰说明当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进行评价。面对汹汹来潮的青春电影,简单的批评连专家自己都有点心虚,因为放在大环境下显然不如圈子里那样开怀抨击赢得共鸣,大世界的青葱一代、众多的青春面孔看着你,或者报以揶揄,或者嗤之以鼻,以往指点江山的高论往往难以获得欢呼,而市场获利的现实却又横亘在面前。笔者短时间看了《催眠大师》《后会无期》《小时代 3:刺金时代》(以下简称《小时代 3》)《我就是我》《京城 81号》等电影——因为不能像一些想当然的人高雅的习惯,脱口就说某某电影绝对不去看,因为必然不好;或者绝对不去为某某电影捧场增加票房;更不能像一些可笑至极的人们说:“中国电影太差了(或者中国电视一无可取),所以我已经十年不进影院看中国电影了(或者我从来不看电视)。”你从来都不看,何来判断?天下以意为之的高手太多,细致分析对象的太少!只凭着口号或者无来由的好恶下判断,自然非我所敢。但实际上,你看了之后去评价依然会遇到情感行事的判断。批评犹如影片观赏理解不一,是一个难以认同一致的东西。于是,需要根据客观对象表现来评价,无需共鸣。

      比如,点评韩寒电影就是一个危险的举措。作为意见领袖,他无需点评也不在意他人,这是他们的时代,充满自我拥戴的优越感。而对于传统电影人而言,客观性的点评未必会被他们认可,先天的超常评判已经先入为主。你不按照传统电影感知去剖析,就可能遭遇不测,不是遭到屈就新人的俯就批评,就是认为你也被同化而堕落。至于武断地拿出传统思维和电影守则挑剔《后会无期》,赢得的很可能是小圈子的认同,而对于认知电影的新时代却无效乃至于被误读。所以,不要先入为主地确立评价标准。实际上,对于《后会无期》电影本身已经不是按照传统认知逻辑可以进行评判,在新的电影观众时代,更无法用直线逻辑来认识这一类还将出现的电影。

      《后会无期》已经逼近 4亿票房的表现显然不同于《小时代 3》,将其与之并列鄙夷似乎不公平。韩寒设计的结构当然破绽不少,公路片样式也并非纯正,但自始至终的表现充满了他的思想——你可以推断不足,却不可否认韩寒对于生活的反叛性认知。人物构思的性格差异未必合理,却在玩笑中嘲弄社会,过于显摆的警句让世俗社会放大,而拿着传统电影逻辑去判断,多少显得文不对题。不错,这不是严格惯例的影像逻辑创作,但是里面具有一种现代青年感知的生活逻辑,片段、讽喻无始无终,却依然触动一些人内心。问题在于,不同于郭敬明的创作,这部韩寒处女作的大众评价显然很高,一种构思电影的架势蕴含其中,尽管这部影片也成为电影评论专家津津乐道挑剔的靶子——小时代系列专家似乎都懒得去计较。

      而评价郭敬明的《小时代 3》似乎容易些,网络评价的低分犹如前两部一样,但票房却更为显赫。比起郭敬明前两部电影来,这一部电影的影像、装饰和衣装更为绚烂,凭借着粉丝们的热情拥戴,票房已经逼近 5亿元。但相比起此前两部作品,江郎才尽的感觉十分明显。剧情依然是纠缠于闺蜜基友无中生有的矛盾,桥段重复。比起前面已经有过的典型港台家庭恩怨剧模式,如顾里生日、顾源的前任女友到来,那种令人惊讶的连环式情斗在第三集的剧情中显得做作不已。除了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姐妹团的接力赛竞赛场段落还有一点婀娜的新鲜外,诸如偷窃的重头戏和周作家的诈死设计都那般可笑。这也许是我辈思维仍然局限在经典电影的习惯中。而华丽的装束、青年人的生活搞笑、臆想中的警匪献媚、思春、乞怜等青春时代的把戏,加上影像镜头的讲究,造就了年轻一代观影的选择。这一切让这部影片虽然构思和表现都一如既往的陈旧,但还是获得不俗的票房。

      中国新生一代电影操作者的思维和市场反响不容忽略。换代的影像已经不同于以往,至少从观众拥戴角度出发,审美性评价已经不能涵盖全部内容。简单的归纳为适应腐女粉丝的郭敬明,和依赖朴树范的韩寒,恐怕未必准确。对《后会无期》的研究的确需要辨别清楚你的对话对象,正如人们在沟通时,对话的对应性十分重要。一代人可以不理睬另外一代人,因为八竿子打不着;同样,正如影片中阿昌一本正经的对主人公们教诲:“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也就是说,和不在一个世界观层面的对象对话,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后会无期》是一个新时代人对于传统电影、传统生活理念、传统判断方式的反向认识的故事,我们对其中所谓类型、表现方式、人物把握等,都需要新的理解。在大众文化社会中,获取市场必不可少,何种方式都有路数,我辈嗤之以鼻是因为受限于传统审美艺术观,但冷静看待其间的时代过渡性却不可忽视。

      时代选择未必合理却是存在,比如《我就是我》无需期待如何辉煌的票房,在中国纪录片罕有大批观众背景下,票房失落也在意料之中。电影纪录的是一个男生选秀的故事,展现了选秀男孩的真实一面——被动中克制和忍不住反抗而被机构纠偏、机构的苦口婆心和制作中的严厉等等。这个片子未必是如何高雅的创作,但展示了众说纷纭的选秀背后的人、机构、一代喧闹孩子的心路历程。纪录电影受冷落是现时代电影观众的缺陷,不能完全归结于电影本身。

      更为意料之外的是,《京城 81号》取得 3.6亿票房。这是一部传统的电影惊悚片,隔代恩怨和演员同饰两代人的传统技巧,让影片表现稳定。惊险的成分也未必超过其他惊悚片,但3D的先天优势功不可没。剧情设计让人们意外,由此也为创作走向提出启示。在青春片占据电影市场主导的情况下,这个颇为传统的创作居然导致北京那所著名凶宅人满为患,可见电影的传播效力。复杂时代的电影不是一窝蜂去效法山寨,而是只要有追求,就可能自有市场受众,这是《京城 81号》最大的启发。

      在《小时代 3》和《京城 81号》之间的无疑是《后会无期》,具有传统电影情节却又不顾传统的一些守则,其中的艺术性抑或商业性内涵值得分析。但作为传统电影中需要借助人物个性刻画和故事情节展现人生思考而言,这部影片值得深思。这是时代转变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电影现象。时代转变既是指电影创作方法的改变,又是指当下电影市场观众认知的改变,还指电影获得传播方式的改变。评论家的批评语态和认识也需要重新思考。转换批评方法如果不提上议事日程,对于韩寒,对于郭敬明电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认知批评。对传统反叛的时代已经到来!比如《后会无期》在题目上已经标明对传统认知的颠倒,“后会有期”是常人的礼貌和期望,“无期”的反拨就是新一代的故作颠倒或者反向认知。的确,电影《后会无期》并不想给予庸俗的附和,对于人事的常态颠覆是电影的意图:每一个人都没有预期的实现,每一件事都是超出逻辑的意外,每一段对话中的格言都含有正反相对的意味。总体构筑的世界就是反向的,没有归结。从烧自己屋子却烧了人家,到讲述者半路居然被丢失而销声匿迹,但最后好好的搭车者竟然被一个乌有的卫星发射而劫车消失。影片从构思观念、表现方法到讲述逻辑上都异于常态,难怪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般观众都认为不可理解。而实际上,这种不一样的差异从最初设定即已决定。韩寒不同寻常,电影岂能寻常?一个新时代人的异于常态的构思,让故事如何被常态概括都有些难堪。我们是不是需要停下来想想该如何和他们对话?是要针对创作本身,还是按大众熟悉的电影法则、类型、表现惯例?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可能坦然面对一个异于常态的创作者和拥有众多拥戴的朴树们。

      你不能说韩寒代表了以往第六代导演的边缘阴暗人生,整个电影充满不少可乐的段子,哪怕是不断失败也没有哀伤的刺激,而这也正是反向的另外一种证明。不能说这个电影没有思考认知,他只是反向于习惯逻辑,乃至于在作为“电影”的认知上,传统电影人质疑其电影语言和“公路片”是否对接?我想并非他不知晓,教谕性老套本来就是他不耐烦要丢弃的东西,人家就是要不按照你的规范去拍你们心目中可以规范而来指点的电影。于是,在整体上需要你先掂量一下是不是适合评价,是不是把握了创作的基本思路。可惜,当下影评仍然按照四平八稳的电影评价套路来纠正分析,估计不只是他哑然失笑,就是受众也完全不理睬这样的评价。电影有规定必须一成不变吗?显然这不是经典的惯例类型和个体理解与否的程式,韩寒认定自己的从东极岛到西部沙漠的迁徙是合理的。我正是处在如何来看待传统电影和类型电影的疑惑中。

      问题在于,这一批新电影人原本就不是按照教科书法则来拍电影,他们自小的经历就是反常规的学校教育,而社会法则的多样性让他们如鱼得水。我们也许奇怪郭敬明对于炫富以及勾心斗角的热衷,那些都大大打破了人们正常生活逻辑,从而令人嗤之以鼻。但无法解释粉丝们蜂拥而至的观影热情,于是“弱智”是批评者最为无奈的解释。郭敬明的商业路数足够批评家得意洋洋地舒展自己的理论抱负,因为那都是显而易见的不睬生活表现的炫富之类的臆想。韩寒的世界却有诸多的反常,是对于世俗的反拨和揶揄和有思考的一代某种个性相呼应。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思想的,而这思想再用僵化的逻辑显然无法理解。韩寒让人们看到思考,却又无需归纳为某种艺术范式来求取赞扬,他就是自己。于是,在豆瓣等网站,他收获了票房高涨对等的好评分,异于郭敬明的大把收获却超低评价,两者出显示不可比拟性。

      当下差异性的创作风起云涌,比起以往大大增多了表现大胆的影像,也更多褒贬不一的评析,无疑这是极大的好事。你需要拥戴就去看某种电影比如《小时代》,未必需要符合既定样式的创作来左右;你否认这个片子出格或者不是电影,却阻挡不住《爸爸去哪了》名列中国电影前十的近 7亿票房;你责备不是公路片却挡不住人们喜欢朴树类的吟唱;你惋惜《我就是我》入选多伦多电影节,也无法催促观众喜爱纪录片。关键是,新一代年轻观众越来越喜欢进影院,越来越不解电影超越传统审美论者的叹息不已。网络时代造就的传播方式影响着电影的传播接受,祛魅背景下的受众越来越不把权威教诲放在重要位置,他们才是观赏主力军。我们不会放弃电影是一种内容产品的信念,相信创作必然要遵循叙事影像的规则,也相信随着市场更加成熟,观众素养也会更为高雅。但受众的考量不容忽视,如何增加进新的审美观念是电影评价客观性的砝码。无论如何,要重复前面提及的:中国电影的多样化表现是多元观众的需要,宽容艺术和进行质量引导才是要道。市场不能是一种腔调,也不是一种评价标准可以称雄,无视时代历史变化的结果是交流日渐疏远。新一代观众审美趣味显然疏离传统,合理与否都在预料之中,无需大惊小怪,而老式电影观还能左右当下创作多久是一个问题,积极地看待年轻观众并促进其创造佳作自会产生示范作用,无视这一点只能越来越嗟叹而丧气。高票房高评价、低评价高票房、低关注平淡评价、高低评价反差等等现象正是当下电影的复杂体现。正视分析远比打压而来得有效,由此更要警示人们不要以惯例老套一厢情愿地评价批评。

      本文标题:换代历史中的影像表达观念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0871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