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何冬保花鼓戏表演艺术的价值及其影响

  • 作者: 艺海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750
  • 〔摘 要〕何冬保老师的表演艺术和教学理念具有“五大价值”,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立足岗位做贡献,创先争优当先锋”,他不仅是表演艺术家,更是教育家。我们要学习何冬保先生“以德为先、热心传承”的精神,更好地发扬何冬保表演声腔艺术流派,使花鼓戏非物质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 何冬保 花鼓戏 表演艺术 教育

      湖南花鼓戏,早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天我们纪念何冬保先生诞辰100周年,研究何老师的艺术表演和教育理念,目的就是“传承”,而“传承”必须要有具象载体,那就是师傅带徒弟,老师教授学生。离开这2个具象,“传”与“承”,那将是缘木求鱼,失之根本。

      今天回忆起何老师在学院(学校)的表演艺术和示范教学理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何冬保“五大价值”

      (一)历史价值

      何冬保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发起组织“胜利班”,其演出名扬洞庭湖。同年,在茅草街与荆河戏“松秀班”打擂台,与常德汉剧打擂台(钻火圈)起,以《刘海砍樵》取胜,开始享誉湖湘。1946年带班进入长沙城,1947年与长沙艺人合组“长沙楚剧改进社”,后改为“新义楚剧团”并任团长。最后,在1948年自创“民众剧院”,公演花鼓戏。开创了湖南花鼓戏进入城市剧场演出的先例,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及长沙花鼓戏西湖唱腔流派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沙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组织下率领剧团成员迎接解放军进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义楚剧团”改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任团长。

      因此,说何冬保老师是湖南花鼓戏奠基人,一点也不为过。

      (二)开放性价值

      1951年11月16日,何冬保老师任湖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委,后任副主任。当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来长沙调研,观看了由何冬保改编并主演的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后,建议将胡秀英的人物形象,从“男旦”改为“女旦”。何冬保老师立马接受建议,把当年一个还没有入行的,在舞台边“压腿”玩耍的小姑娘肖重奎,起用排练主演胡秀英这个角色。并且,把“男旦”的半边“花脸”半边“狐狸脸”,改为美丽的“旦角”俊脸。使其在1952年11月16日,代表花鼓戏剧种,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何冬保老师饰演《刘海砍樵》中的刘海,最终荣获剧目演出二等奖、演员表演三等奖的佳绩。

      当年获得荣誉奖的是: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获得演出二等奖的有18个,其中就有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演出代表团。获得演员一等奖的有34个,其中包括:李少春、马连良、陈伯华、徐玉兰、徐绍清、杨宝森、新凤霞等。获得演员奖二等奖的有41个,其中包括:王文娟、李萬春、陈剑霞、张君秋、彭俐侬等。获得演员奖三等奖的有45个,其中包括:王银柱、尹月樵、田林、朱秉谦、何冬保、杨福鹏、肖重奎等。获得奖状奖的有46个,其中包括:尚小云、姜妙香、郭兰英等。由此可见其获奖的含金量有多高。

      (三)艺术价值

      何冬保老师在课堂中传教我们七七级花鼓戏剧科班级的全体学生时,常说:“气是一把火,火上要加油。”现在我总结起来,就是人物的唱腔和戏白台词,其唱腔艺术发明了“气颤音”,其行腔艺术讲究“鱼咬尾”贯口的运用。要点在:重字头、壮腰肚、细收尾。环环相扣、不掉链。何冬保老师在表演艺术上,其风格接地气;很好地把来自农间地头的民间花鼓戏的朴实、粗夯、大气、幽默、风趣的特点和特质,有机结合到人物角色形象中,从而形成了“何派”表演风格和独特的湖南花鼓戏声腔流派。

      (四)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价值

      人们常说:美丽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科学的。何冬保老师表演自然,看似无程式,有时还“一顺边”表演。当年由于我们的年幼无知,还认为“好丑”,时不时充满嘲笑。现在分析起来,何冬保老师本人首先学习的“行当”就是“小丑行当”;而正是这个“一顺边”的造型才成就了“这个”刘海哥的鲜明人物特性。其唱腔粗犷豪迈,通达的“气颤音”特点,与“大自然是艺术的导师,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这种“师法自然”的规律,充分在何冬保老师身上得到印证;并把艺术特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五)社会性价值

      何冬保老师一生塑造了《刘海砍樵》中的“刘海”,《扯萝卜菜》中的“茄(瘸)把伢子”,《秋江》中的“艄翁”等等。人们只要说到湖南花鼓戏,首先想到的就是“刘海”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刘海”就是何冬保,何冬保就是“刘海哥”。更重要的是,何冬保老师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写进了《刘海砍樵》戏文中。比如:他家住岳阳地区华容县湖区,由于生活的囧境,真实到“上无片瓦”,只能够用“茅草”搭盖屋顶,房顶的窟窿洞,真实到有“鸡蛋”“鸭蛋”“鹅蛋”那么大一个个。大风一吹,“哦吙”一声都可以把屋顶上的茅草瞬间吹跑。还比如:何冬保老师的父亲37岁就离世了,何冬保老师的母亲,早年因为思念亲人哭瞎了眼睛。何冬保老师就真实地把这种现实生活写进了《刘海砍樵》“十字调”中:“家不幸老爹爹早年散命”,“叹老母眼失明无人侍奉”,因为,当年何冬保老师常年在外“跑江湖”无暇顾及家庭。这就是真实的何冬保与艺术中的何冬保。就像湖南人一提起湘剧,首先想起的就是彭俐侬。湖南人一提起花鼓戏,首先想起的就是何冬保。这种人们心中的剧种人物形象,不是比赛评比出来的,而是广大老百姓传唱出来的。

      目前,统计何冬保老师录音录像出版发行的作品有:

      1953年《刘海砍樵》,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

      1956年《刘海砍樵》(胶木唱片),由人民唱片厂出版发行;1957年《扯萝卜菜》,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洋烟调·采茶调》唱片,由中国唱片(成都唱片厂)出版发行;

      1983年《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湖南花鼓戏何冬保、肖重奎专集,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endprint

      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刘海砍樵》全剧和《讨学钱》《蔡坤山犁田》剧目。

      《刘海砍樵》已制成DVD在全国发行。

      以上事例证明何冬保老师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何其广泛。

      二、何冬保的精神特质

      何冬保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立足岗位做贡献,创先争优当先锋”。艺校教学生活是我们学生晚辈人生的开始,自然很多事情记忆深刻,相信大家都一样。

      1.敬业精神。(“非遺”传承。)

      2.创造精神。(生活化的造型艺术化。)

      3.学习精神。(他经常教育我们:艺术是大家的,重在神势,要还艺于民。)

      正于七七级花鼓戏学生代表,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视觉传媒学院副院长的刘志新博士在《恩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您留下的财富?》一文中评说的:第一,我们应注视着深邃的传统艺术和历史交融点;第二,传承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第三,创新是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弘扬生命的所在。

      以上几点正吻合了何冬保老师扎根劳动生活的质朴艺术,他是湖南花鼓戏戏剧史上,致力于创新与艺术结合的大艺术家。表演与观众之间紧密联系,表演和教学具有开放性。

      对比当下,何冬保老师的艺术表演是活力四射的当代艺术,具有质朴接地气的艺术形态,与刘志新博士讲的当今新视角多媒体艺术有相通之处。如:交互式体验,其演艺观念、演艺形态、演艺语汇,是传统与现代一脉相通相承的。

      三、何冬保不仅是表演艺术家,更是教育家

      戏校是戏曲人才成长的摇篮,戏校的教学质量是戏曲人才质量的保证。谈到戏曲人才的培养,叶少兰说:“人才是戏曲的生命与未来,戏曲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重视基础教育。”谭孝曾经言简意赅地说:“戏曲人才问题的‘根儿就在戏校!”他认为戏校教学可以适当回归传统。

      我院戏剧系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就是这么坚守过来的。何冬保老师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教学实践中,一直是教育的践行者;以实践“口传心授”,一招一式“亲传授教”这一传统教学法;真实地贯彻了湖湘家道以“德”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贯,家国一体,天下一人,世界一家的人文家训思想,完全偶合了中国“儒学”之根基。在“文革”前后两段的艺校教学阶段中(1951年至1967年,1977年至1984年),开拓进取精神,才使得“何派”艺术生生不息、事业可久可大、艺术长青永葆!

      不管时世变迁和生活怎样艰辛,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就像枯荷在自己见解中,并不是被人遗弃的、丑陋的。在凋零中,却与众不同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力量。对每一位爱徒学生始终坚持着人的一辈子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开始,戏曲学生培养成败也如人生的某一阶段。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何冬保老师对戏曲艺术教育的感悟颇深。

      曾记得1977年至1981年在艺校有幸师从何老师学习时,在1978年他与肖重珪、蒋建国、李亦敏老师一起为七七级花鼓科学生进行“开门戏”《小砍樵》教学,剧组同学多达八组。按照京剧业行规老辈艺术家的解释,以剧组中剧目学习的角色大小和组数排名,来确定师兄弟辈分。他们分别是:1.王长红和王奕,2.童卫和严乐婵,3.刘志新和邢险峰,4.欧阳驹里和黄卓,5.姚志高和刘湘娟,6.鄢正辉和郑小溪,7.李文斌和何丹吉,8.彭坚和沈柳霞。(陈士争当时学《盗草》,后来中间插入学习《小砍樵》。)所有同学都在学院老教学楼105梯型教室彩排演出了。回忆当年王长红和王奕,作为第一组大弟子参演,《小砍樵》于1978年在湖南机械开关厂首演,并由记者采访拍剧照。当时我不懂事不肯拍照,何冬保老师和梁熙和、蒋建国老师,批评我并逼着我接受采访拍照。从这张照片可看出,我是噘着嘴拍的照片。还记得何冬保老师当年在教授唱腔课时,给我们讲的一个真实故事。那是在1964年至1965年间,何老师为培养年轻学生,除亲自传授自己的拿手戏《秋江》外,还提携学生马青兰,并亲自带着14岁的马青兰同台合演《秋江》剧目。

      通过这些真实事例可证实何冬保老师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始终值得一直坚守在湖南花鼓戏教学事业的晚辈传承者们学习,把这种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天我们研究何冬保老师的教育传承理念,不仅仅是总结他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总结像何冬保、李鸿钧、王命生、杨福生等这一辈老艺术家们的戏曲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我院作为湖南花鼓戏传承基地的历史使命。我辈必须有所担当,没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就没有戏曲艺术,就没有创造和表现艺术的手段。要掌握好“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途径只有一个:勤学苦练、尊师重道,速成和嫁接可出不了人才。今天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学习何冬保先生“以德为先、热心传承”的精神,学好“德”与“艺”,做好“传”与“承”,使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同时,要学习何冬保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执着的艺术追求、高尚的职业操守,更好地发扬何冬保表演声腔艺术流派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不断开创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endprint

      本文标题:何冬保花鼓戏表演艺术的价值及其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61768.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