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摘 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新情况,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本文主要阐述了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路径
红色文化具有跨时空的时代价值,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青年大学生可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引导教育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也是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新要求。为此,高校要培育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发挥红色文化在培养和塑造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认同”在学界有三层含义,身份、归属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第三,认同就是承认、赞同、接受。而普遍理解和使用的是第三种含义。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认同就是“承认、赞同①”。文化认同是指主体针对特定类型的文化予以发自内心的赞同和接受②,其实质是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因而,本文所指的“红色文化认同”,特指对红色精神文化的认同。所以,红色文化认同是指青年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赞成、认可和接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一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二、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对象为贵州某三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发放问卷,最终收回问卷347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全部有效。
(一)红色文化的理论认知薄弱
青年大学生只有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才能对红色文化表示承认、赞同和认可。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仍较为薄弱。12.1%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红色文化,听说过的也仅仅占25.36%,只有33.14%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有一定了解的也只占26.51%,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对红色文化非常了解,也仅占2.88%。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建立在对红色文化基本内容认知的基础上,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些了解,但是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判断还不够科学和正确,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没听说过红色文化。
(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存在虚假认同的现象
对红色文化的虚假认同是指青年大学生在形式上认同红色文化并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其内心和行为并没有真正的认同。如国家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对所宣扬的理念会产生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是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他们的这种认同并不会持久。根据调查问卷数据,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并不了解,即使有一些同学了解,但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有部分同学并不知何为红色文化,但是为了确保自己和其他同学一致,也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实质上是文化自信和知识缺乏的体现。
(三)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和热情
列宁指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③”興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青年大学生只有对红色文化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从调查数据来看,部分同学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和热情。对红色文化不太感兴趣的高达42.36%,对红色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仅占8.07%,没有兴趣的占了6.05%,感兴趣的也只占了43.52%。究其原因,3.75%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和平年代不再需要红色文化;而高达32.85%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且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多大帮助,更有8.36%的学生表示自己对红色文化没兴趣是因为对红色文化一无所知。
(四)对红色文化存在认知与实际行为相脱节
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并不等于真正的认同和践行,只有把认同付诸于行动才能达到对红色文化的真正认同。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存在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高达52.74%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将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83%的学生认为新时代非常有必要弘扬红色文化。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红色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不太感兴趣,缺乏对认识的情感投入。而且25.36%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活动,经常参加的也仅占12.36%。可见,部分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上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
三、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在教学方面,学校只注重在特定时间节点对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和意义的宣传教育,轻视平时教学活动中的红色文化教育;其次,在红色文化宣传方面,其一,宣传形式缺乏创新性,很多学校的宣传方式主要是举办相关活动,参加革命遗址。其二,宣传内容缺乏时代性,目前很多学校的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缺乏时代感,很难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悟。其三,宣布力度一般,有57.82%的学生表示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一般,16.2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情况,从未听说的占4.13%。学校教育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主渠道,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红色文化理论认知的缺乏。
(二)历史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消解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手段传播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诋毁革命英雄人物的言论。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者恶意歪曲、篡改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历史,颠倒对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评价,打着“揭秘”的旗号,丑化党和国家的领袖和革命英雄人物,质疑英雄人物的历史事迹,而过分抬高和美化历史上的反动人物。为了吸引受众,许多影视、文艺作品对党的红色历史进行过度的“改造”,随意添加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历史片段,导致历史事实被颠覆得面目全非。虚无主义者甚至打着“学术研究”幌子,在研讨会、学术著作、学术刊物上等发表观点。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阶段,这些会影响他们对红色历史的理性认知和对党的正确认识,弱化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三俗”文化盛行侵蚀着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三俗”是指庸俗、低俗、媚俗。“三俗”文化用恶搞、颠覆、歪曲等手段夸大社会问题和某些不良现象,借助新媒体大规模地传播流行文化产品。并且打着“文化”的幌子,以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消费红色文化,对革命历史任意歪曲,公然丑化英雄人物,在无形中削弱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和崇高性。网络文化中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和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相悖,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造成很大影响。“三俗”文化消费和娱乐红色文化,不仅造成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而且对青年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四)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制约着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环境中。他们没有经历过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认为红色文化过于老旧和無趣。因此,他们很难认可红色文化。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意志薄弱且辨别能力不强,对事物的本质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选择力,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些都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造成他们知识和实践不统一。而且他们求知欲望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外来文化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所以青年大学生难以产生主动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
四、 新时代培育青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
培育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首先,学生需要储备大量的理论认识,这是红色文化认同的基础,其次,在具备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内化,从情感上接受与认可;最后,要把认同外化为实践行动。
(一)加强红色文化理论教育,提高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同
理论认知是红色文化认同的基础。因此,要培育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理论教育。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系统学习关于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主义理论,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其次,学习党史、国史。系统了解红色历史,才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另外,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师要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感和亲切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
第二,丰富宣传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理论认知。丰富的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是学生了解、认知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首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校报校刊、广播、展板、文化墙等是学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相较于“思政课”课堂主渠道而言,二者在教育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因此,学校要利用主阵地的优势,宣传红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其次,借助网络传播红色文化。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如建立校园网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如在微信、博客、知乎、微博、校园论坛上设立红色文化教育的专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线上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
(二)大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促进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红色文化认同的关键。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优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包括教室、教学走廊、图书馆、校园雕塑等,学校可以把红色文化植入到这些基础设施中,将红色文化以物态形式展现在校园中,让红色文化、红色故事融入到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重要的节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底蕴,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其次,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红色文化活动,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学生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从而发自内心的认同红色文化。
第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全媒体时代下,网络作为新型的宣传教育方式,凭借高效便捷的优势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选择。然而互联网给红色文化认同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此,学校应完善网站管理,优化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抢占网络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红色文化上来,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其次,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管理,既要强化对信息的监控、分析、过滤和控制,及时处理庸俗、低级的不良信息,又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中,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学生时刻处在红色文化氛围当中,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感染,理性应对网络“三俗”文化的侵蚀。
(三)强化社会实践,增进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行为认同
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的重要手段。
第一,搭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红色文化实践平台是保障红色文化行为实践得以施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与本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次,成立红色文化社团。社团可以结合重要节日,利用各种契机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例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烈士陵园扫墓。红色文化实践平台,能够丰富红色文化实践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具体化、生活化和实践化。
第二,开展丰富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丰富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更好的推动红色文化的行为认同。首先,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如在红军长征纪念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遗址等活动。这种体验的形式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到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次,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例如,組织大学生到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做义工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红色精神真正运用到行为实践中,体会到践行红色精神有利于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提升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行为认同,也能够很好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升华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推动他们发自内心的接受、认同红色文化,最终积极主动的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释]
①王均熙编著:《汉语新词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512页
②刘占奎,岳冬青:《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1期:198-202
③《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5页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朱志敏.《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吕开东,张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年版
[5]刘波亚.红色文化认同的政治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168-172
[6]王东维,刘佳丽.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版:1-2
[7]兰陈妍.青年更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J].文化纵横:138-139
[8]李文瑞. 红色文化: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有效载体[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73-7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