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燕
摘 要:师德师风是教师从教过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素质的关键内涵和外在表现。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身教重于言教、脚踏实地践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体会,探讨如何满腔热情爱岗敬业;如何耐心细致、精益求精、教书育人;如何立足本职工作,践行师德师风建设。阐明了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基石,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关键词: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一定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言行,将自身的品德修养展现出来。古今中外,人们尊师重教,也将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赋予教师,对教师的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德,即教师从教过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素质的关键内涵;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不仅要有业务素质,更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涌现出许多具有优秀师德师风的典范。我们耳熟能详的孔子、孟子,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优秀教师;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献身教育事业,是近期涌现出的教师楷模。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工作,践行师德师风建设。基于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实际,在师德师风方面有如下粗浅的体会。
一、师德建设,身教重于言教
师德师风建设应立足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还记得黑龙江女教师张丽莉临危不惧,舍身保护学生的先进事迹。当时在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晚课放学时段,人群密集。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一个年轻的教师,在关键时刻的举动,无疑是将高尚的师德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博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而另一个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范跑跑”事件,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教师先于学生逃生。据报道,当事教师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師德”的讨论。
两个案例中,张丽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高尚的师德,对社会对学生的启迪作用毋庸置疑。而后一个案例,无论当事教师怎样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危机来临时,带领学生共同脱离险境,相信是绝大多是教师的共同选项。两个案例的主人公,都是用自己的言行,将师德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会经常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更多的是在平凡的生活实践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好师德师风建设。
笔者今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我心目中的思政课”短视频竞赛中,指导5名同学参赛。一是引导学生抓住热点问题,紧扣时代主题,在作品创意过程中强化爱国主义思想,体现正能量。由于参赛时间紧,只有用统一的思想才能在千丝万缕的纷繁思路中迅速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确定以国旗为创作主线。二是强调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思想,集思广益,遇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协助,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解决了创作过程中的道具不全、演员和场地等诸多具困难。三是通过外景拍摄等过程,强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拍摄短片时正值炎热的8月,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外景拍摄工作,需要克服高温酷暑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此时教师作为创作组的一员,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如何艰苦努力,实现目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作品“旗手”在325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一个没有感召力的教师,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异的人才;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不可能成为学生认同和喜欢的教师。而教师的师德师风,随时随地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中。
二、脚踏实地,践行师德师风
1、满腔热忱,敬业爱岗。
教书育人关系民族兴衰,不能简单地视其为谋生手段,是一份需要倾尽毕生精力去奋斗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业务能力;需要无怨无悔,不计名利勇于进取,努力创新;需要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是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老师只有身体力行地厚德修身、努力植根于知识的广茂沃土,自身知识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为学生提供成长所需养分。
身为教师,必须有一份爱心,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三热爱,才能满腔热忱地关心帮助学生,助其快速成长。人们经常将教师比作园丁,教师只有付出自己的汗水和辛勤,为小树成长浇水施肥,遮挡狂风骤雨,才能看到幼苗成长为一片森林。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个同学不认真学习,我对她进行了严厉批评。本以为是为了学生好,可她却感到很委屈。通过跟她耐心交流,了解到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就对症下药,打开心结,使她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毕业后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这件事使我体会到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只有关心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关心与爱戴。教师还需要有一份宽容心,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宽容他们的童心、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尤其是要结合女校特色,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
2、耐心细致,精益求精。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特点,更讲究实用性。尤其是技术类专业,其实操性要求教师要有十二分的耐心,精益求精地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刚开始在上《C4D创意设计》课程时,觉得建模知识点不难,所以上课进度比较快,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后来了解到女生对三维概念建立比较困难,我就让学生多观察实物,建模时利用四视图,很快学生掌握了三维设计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设计的家居设计受到同行的好评。
3、强化职责,真诚施教。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让每一名走进校园的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因此,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名学生学懂弄通,掌握技能。讲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化不可能為可能。
笔者曾有过这样的案例,有一名身有残疾的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情况和专业特点,一开始害怕上计算机类课程,甚至见到电脑就要呕吐,对所学内容有畏难情绪,不能坚持上课。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在上课时尽量让她放松心情,跟不上的时候,给她单独讲解。当她对老师产生信任后,我就鼓励她并增强其信心与勇气,慢慢帮助她克服畏难情绪。该同学渐渐克服了困难坚持上课,最终顺利完成学业。
脚踏实地筑牢师德,体现在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奉献精神,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感染学生,认真细致地指导她们获得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品德与本领。
三、走出去、请进来,在现实社会中实践师德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其复杂性也需要用多种形式来推进。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素养,同时还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社会实践,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1、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发展。
聘请名师学者传经送道,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方法。同时,请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工作业绩和体会,更有助于检验师德师风建设的效果,促进教学更有成效。
几年来先后邀请就职于湖南卫视、相关企业的优秀毕业生等回校与在校生交流,生从求职经历、工作心得体会、行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等方面,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了她们的切身体会与成长感悟,鼓励师妹们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初心不改,永不放弃。这种交流是一次心灵的交汇,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检验。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品行和情商。这种交流对于激励在校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人生规划,坚定不移地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发挥好优秀毕业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带动作用,可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形式。
2、建立校外工作室,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
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熟悉社会,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很有益处。通过与广州有轨电车公司共同建立校外工作室,组织部分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校外工作室工作,使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工作室的工作,包括一日车票、珠江游广告片,参加公司宣传片制作等。通过与公司工作人员合作沟通,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学到了社会知识;而教师则通过工作室的有效途径,处理好工作室需要面对的诸如学校与公司关系、工作室学生管理与衔接、工作条件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教学视野。因此,走进社会也是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的良好途径。
品德和知识的积累相互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必将有效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提高教学效果,所培养的人才将更加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专业越办越好,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基石,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钊. 新时期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0),3-6.
[2]王继红 匡淑平.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20(5),92-95.
[3]韩松航. 树立良好师德师风[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