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习近平生态观的精义要道

  • 作者: 青年时代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512
  • 付媛丽

      摘 要:如今,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习近平自地方主政以来始终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发表了多不胜数的涉及生态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对于早日建成绿色、协调、和谐、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观;精义要道

      习近平从生态与文明、经济、民生、制度、自觉、安全等的角度入手,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研究,进而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习近平生态观。这些观点以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为基础,对于正处在新常态形势下的中国解决发展难题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习近平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古埃及文明为代表的大多数已经衰落的古代文明都是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兴起,却又因破坏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消亡。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文明的兴盛与延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使得人类加紧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与资源短缺,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习近平在2003年《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一文中明确指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兼具历史性、时代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的重要生态思想论述。这一论述,简明扼要地反映出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相互促进同时又又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针。

      二、习近平从发展生态经济的视角,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生产观

      习近平在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2]。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的发展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劣之间共同进退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他表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3]。之后,习近平在2015年10月29日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更是将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理念做了重点阐述。他提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4]。

      三、习近平从生态与民生关系的角度着手,经过调研、分析,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民生是一个涉及面极其深广的范畴,其核心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指数。2012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以粗放为主,经济发展只注重速度,而不考虑质量,这就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恶劣事件,甚至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与生命安全。生态事业在民生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只有重视生态事业,铺设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条惠及全人类的大道,建设生态民生伟大事业的美好愿望才能早日实现。

      四、习近平从生态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制度观

      一直以来,习近平都非常重视生态制度建设。2013年5月,习近平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习近平的生态观体现了他重视从法律、管理制度入手解决生态问题,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扎实的制度保障,从而加速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

      五、习近平从生态自觉的角度,提出了“要自觉自为”的生态自觉观

      习近平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缩短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主动担当起应盡的责任,齐心协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7]。在担任国家领导人之后,习近平继续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8]。通过教育、宣传唤醒人民群众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已经遭到侵蚀、恶化的生态的意识,调动全民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建设绿色家园,绿色祖国,乃至建设绿色美丽新世界。

      六、习近平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了“整体谋划国家生态安全”的生态安全观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不受甚至少受破坏的状态,是人类的生存成长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所必需的安全需求。生态的安全状况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上升到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未来,充分调动全体人民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国家加强制度、法规建设的权责性,充分履行社会全体做好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绿色中国的美好愿望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209).

      [3]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3-05-25).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01-04).

      [5]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J].今日海南,2012(4).

      [6][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社、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210).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20).

      本文标题:习近平生态观的精义要道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93107.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