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星
摘 要:研究者对于孔子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哲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较少有研究者会从军事角度研究孔子思想。实际上孔子的部分军事思想对于现代化军事和国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从军事这一角度来研究孔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孔子具有军事思想的佐证、内容、以及对其军事思想的评价等三个方面对孔子的军事思想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增进我们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孔子;思想;军事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文圣”,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所以孔子在世人心中向来是以文名而不以武称,但这并不代表孔子与军事没有关联。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家世、教学内容以及其与弟子的言行中可以发现,他具有军事思想,而且还参加过军事行动,为后世流下了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借鉴其中有益于当今时代的部分。
一、孔子具有军事思想的佐证
(一)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孔子处于春秋时代的晚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使当时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宗法制和分封制破产、诸侯之间又互相争斗和兼并,各阶级之间的矛盾频仍,战争频繁发生。仅《春秋》中就记载了大大小小军事行动483次。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并且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孔子必然会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二)孔子的军事家学背景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世本》说:“宋湣公生弗甫何,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正考甫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逃奔鲁国为防大夫,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纥生仲尼”(《诗经?商颂?那》疏引)童书业先生曾经确认“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个著名的武士。”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祖辈一直到孔子的父亲,世代都从事与军事相关的职业。虽然说孔子三岁丧父,没有接受其父亲的教育。但这种久远而深刻的家学渊源必然会对孔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孔子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面,他要求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实用技能。其中的“射”和“御”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技能,孔子本人就非常擅长这两种技能。所以,孔子的教学内容也反映出他是懂得军事的。
(四)孔子的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冉有辅佐季康子实行田赋,改革了旧的军事制度,使弱小的鲁国在当时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学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子路以勇气著称,他曾经让楚国令尹子西害怕到不敢让孔子师徒进入楚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五)孔子参与和指挥过的军事行动
孔子参与和指挥过的军事行动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夹谷会”和“堕三都”。
1.夹谷会
《孔子家语?相鲁第一》中记载,鲁定公与齐景公要在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境内)举行盟会。在赴会之前,孔子得知齐景公要在盟会时加害鲁定公。于是孔子就对鲁定公建议在赴会之时带上左右司马,以防不测。果然,在会上,齐景公好几次准备对鲁定公下手,多亏孔子早有准备,在他的从容应对下,使鲁国在盟会中取得了胜利,齐国被迫归还了之前侵占鲁国的土地。
2.堕三都
在鲁定公十三年,鲁国的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打算兴兵作乱。孔子当时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于是下令抑制三家势力,堕毁三都。虽然是以失败告终,但在堕毁三都的过程中,孔子利用了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之间的矛盾,通过化解他们和鲁定公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对付共同的敌人。这说明孔子善于利用矛盾进行军事斗争,这种军事策略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夹谷会”和“堕三都”中,孔子充分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好谋而成”的军事才能。
二、孔子军事思想的内容
(一)孔子主张军事服务于统一,并且主张“征伐自天子出”,军权必须集中于中央
从当时所处的时代来看,当时诸侯之间争斗和兼并频繁发生,给百姓带来了诸多灾难和痛苦。“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表达了孔子渴望建立像西周的样的社会,反映了他对国家统一稳定、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强烈向往。因此,他主张军事应该服务于统一。
此外,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日渐衰微,周天子变得无足轻重,这就破坏了孔子所推崇的“礼”的社会制度。因此,孔子提出了“征伐自天子出”,即军事大权必须掌握在天子手中,这样才能恢复“礼”。
(二)孔子主张“慎战”和“教战”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这说明孔子把战争看作是和祭祀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它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孔子强调对待战争必须慎重。他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意思就是,面对任务和危险时要谨慎,要善于谋略才能成功。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军事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人民要经过训练和教育才能作战。如果不经过训练和教育就去作战,那只能是白白牺牲。而当时的鲁国国力渐衰,人口减少,所以孔子的主张非常符合鲁国的需要。
(三)国防和军备思想
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和平稳定的环境则是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保障;要发展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军事力量,就要以发展政治和经济为基础。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强兵难为无兵之战”,第一个“兵”是士兵的意思,第二个“兵”是粮食、武器装备等。一个士兵再骁勇善战,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兵器,也不能打赢。正好说明了国防和政治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endprint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从子贡和孔子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在孔子看来,除了备军备和粮食之外,最需要備的是人心,因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再强大,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也注定会衰败。
(四)孔子反对不义之战,支持正义之战。
孔子反对恃强凌弱的不义之战,对反抗外敌侵略的正义之战则非常支持。如公元前486年,齐国要攻打鲁国。孔子听说后就对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的弟子们听了都非常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共赴国难。孔子对为了正义之战牺牲的人也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如鲁国的一个小童在反抗齐国侵略的过程中战死,鲁国人破格用成年人的礼安葬了他。孔子非常注重礼,但他还是非常赞成用成年人的礼来安葬小童,足以证明孔子对正义之战的支持。
三、对孔子军事思想的评价
(一)积极评价
虽然距今已两千多年,孔子的军事思想或军事策略对于当今国防和军事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
1.对待战争的态度。孔子主张“慎战”,这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态度。因为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实在太大了,对生命的摧残,对物资和财务的破坏时无法估量的。特别是国际秩序、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以及仇恨、恐怖、分离、担忧等各种社会问题的积累,而这些问题的积累很可能会导致更加残酷的战争爆发。
2.主张“教战”.在现代化战争中,高科技的武器装备很可能就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但是,再高端的武器也都需要人的操作,单兵素质的高低仍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准。因此,仍然要加强对士兵的训练和教育。
3.国防和军备思想。孔子强调国家的发展要“足兵”“足食”“足民信”。这在当今乃至以后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二)消极评价
孔子的部分军事思想是消极的。如,孔子提倡愚忠,反对用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即使君主再无道,臣子也不能用暴力反抗;再如宋楚争霸,开战时宋襄公依“礼”而行,不伤已伤之敌、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进攻处于不利地形的敌人、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形的敌人,最终错失战机,导致宋军大败。但孔子却说宋襄公“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四、结语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笔者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家世、教学内容以及其与弟子的言行中找到了孔子具有军事思想的佐证和内容,并通过分析了解到孔子的军事对于现代化的军事和国防的积极意义。孔子的军事思想不仅仅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之道,其部分内容对当今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论文给了笔者新的思路和视角,我们应该正确地、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借鉴其中有益于现今社会的部分。在研究其它课题时也应该有多样的、全面的、整体的思路,这样才能够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程远.简论孔子战争观[J].西北大学学报,2006(1):35.
[2]何修. 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西汉)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童书业. 孔子讨论论文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136.
[5]张卫东. 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22-25.
[6](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