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杰 南峰 孙海涛
摘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上升的趋势,基于学生管理层面积极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和主要特征,信仰宗教程度及不同形态,探究大学生形成宗教信仰的原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面提出加强学生支部建设、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全覆盖的应对策略,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信仰宗教或者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使得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学生管理层面对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和背后的原因,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新的管理方法,有效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蔓延。
一、大学生信仰宗教现状
大学生当前信仰宗教存在接触宗教文化人数逐渐增多,社会宗教团体不断渗入大学生群体现象出现,大学生之间宗教传播速度加快的现状。产生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主要包括:民族传统导致的信仰宗教、家庭影响产生的信仰宗教、网络开放产生的信仰宗教、大学生互相影响产生的信仰宗教,新时代使得这些因素不断相互影响,不断加深。但是,通过对于河北地区不同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和特征与传统的信教徒不同,多数学生处于浅层免的信教活动,即仅仅是浏览和接受部分宗教文化,而不参与宗教活动,不坚定信仰宗教。因此,可以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状。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原因
(一)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自己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这就使得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受到家庭的影响,被动的接受宗教信仰。这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就接触宗教信仰,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习惯性的向宗教求助,对于宗教信仰处于较为坚定的状态。
(二)思想迷茫
大学生信仰宗教与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有强烈的关联,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信息传播迅速而且丰富。初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信仰正处于朦胧的状态。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较为狭窄,与丰富的网络资源相比,存在欠缺,这就给学生思想迷茫时宗教信仰侵入创造机会,当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存在不一致时,就会寻求精神依托,而丰富多样的宗教信条,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填补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缺失。
(三)好奇心重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神秘的事物充满好奇,而宗教的仪式、教义、思想等内容充满神秘感,大学生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这个契机很多情况下是西方影视的传播,西方影视镜头中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神圣的宗教氛围,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到新奇,愿意去了解和接触这些文化。
而驱利化的社会针对青年人对于西方宗教的好新奇,开展有关宗教文化的商业活动,例如:大力宣传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节日。这些愈发普遍被社会接受的宣传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大学生去接触这些宗教文化,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些商业活动中,感兴趣的青年大学生会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形成恶性循环。
(四)心理缺失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宗教信仰的结合愈发紧密,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脆弱在某种程度上催生宗教文化的传播。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到的是“应试教育”,在步入大学之前没有经历足够的生活历练和社会实践,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砥砺挫折的能力都略显不足,一旦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遇到挫折或壓力自我无法解决、无法承受、无法宣泄时,或是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容易在现实面前产生了极大反差,往往会产生精神上的失落和内心世界的激烈矛盾和冲突。这种情况下,高校如果缺乏及时的心理慰藉和思想的引领,很容易受到宗教中一些特有文化的吸引,从而产生信仰宗教的现象。
三、大学生管理对策
(一)加强学生支部活动建设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不足、覆盖层面不够广的问题。加强支部活动的推进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紧跟时代发展的支部活动,让支部活动成为传播最前沿的国家思想的场所,能够在思想上解决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同时,发挥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学生思想积极进步。
在开展支部活动时,要坚持始终不渝、且润物细无声地对青少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道德观等基本观点的深入教育与影响,将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融入他们的精神信仰之中、生命意识之中、生活实践之中1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中,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受到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熏陶,从内心深处形成坚定的信仰。这样就会正确的对待宗教观念,正确的对待社会各种负面思潮的影响。
另外,支部活动的形式应当更加贴近大学生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方面在理论教育上紧跟时代发展,在新时期开展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另一方面,注重仪式教育,带领支部成员去红色革命基地实地参观、瞻仰,在红色的场所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人生导师,但是当前现状是辅导员专业多样,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业务素质不够,尤其是在面对宗教问题时,很多辅导员表现出不知所措的行为,不知如何进行解决。高校应当针对宗教问题逐渐严重的现状对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定期开展系列培训,将国家对于宗教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行讲解,并且对于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形势进行梳理和应对策略培训,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使得一线学生管理队伍能够在复杂的宗教问题出现时第一时间予以有效的解决。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对于宗教文化的感兴趣源于对于中华文化的不自信,高校应当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对于宗教文化的兴趣转变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趣。高校可以将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构建文化传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占领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例如:开展十九大精神主题演讲活动,通过振奋人心的演讲让大家感受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组织观看《辉煌中国》纪录片,在感受国家飞速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感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开展读中华传统经典活动,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经典;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全覆盖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教育覆盖的场所有限,存在宗教信仰传播的真空地带,这就给一些传播宗教思想的团体创造了机会。所以,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主要包括:
①大学生宿舍这一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大学生的信仰很多情况下正是在宿舍形成的,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敏锐抓住宿舍这一场所,注重经常走访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对于发现有宗教信仰苗头的学生及时沟通了解,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引导。
②大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没有好好的利用起来。应当有意识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体系当中,同时,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传授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结合。
③网络场所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接触宗教思想最重要的场所,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网络教育的力度和层面还不够。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持续学习体系不足,难以针对大学生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最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出现。加强网络思政,站好新媒体阵地,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正确的信仰观念,开辟网络监控平台,对于学生有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避免学生遇到心灵困惑时,自己在网络上寻找帮助。
新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也是多元化文化融合的时代,从而产生高校青年学生宗教信仰逐渐升温的现状。宗教问题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极为不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认识到宗教问题的严重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坚决杜绝大学生参与进非法宗教活动。高校应当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班级层面层层联动,形成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工作,最终使得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