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高职院校“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 作者: 青年时代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978
  • 朱彦瑾

      摘 要:高职院校在党建工作和心理教育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进入新时代,要加强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党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与问题

      (一)“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高校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大学生心理“急症”发生率的增加,加强心理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刻不容缓。运用心理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传统教育方法与心理技术相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双向提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从创新的角度看,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运用心理技术,并非生硬套用,应当建立从对象、理论基础、方法应用的有机联系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现为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型、单向灌输、单一模式等,以教代学,学生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达不到育人目的。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在实践中需要将以人(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师生关系模式相转换。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展,就要转为服务者的角度,把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弱、高考成绩不高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心不足、自我感觉较差、自卑心理较重以及人际关系较差等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90后乃至00后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已无法妥善应对,育人者需与时俱进,以坚持党的领导并加强党的建设为核心,以最新的教育技术加以辅助,从而推动高校育人。

      高校党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党建工作力度不够、活动欠新颖、党员思想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相关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明显,工作方法呆板且实效性不足。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心理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不多,大多为心理测评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心理辅导技术等直接实践。

      二、“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高校党的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密切关系,党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党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强化高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一)将现代心理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

      “党建+模式”的构建依托于党的十九大指导思想,对现代心理技术创新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院校党建教育工作翻开新的篇章。

      现代心理技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创新探索,依托于心理学的咨访关系建立、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行为、存在主义等理论。从时代感和责任意识、个性特征和承受能力、参与意识和辨别能力、认同感和践行能力、主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方面与时俱进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积极探索运用心理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本领域丰富的心理教育研究成果,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性格自我封闭、意志品质薄弱、诚信缺失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咨询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员课程组成的课程群。课程组的教师以多目标、以多维度的心理课程体系为媒介,探索创新方式方法,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典型代表性和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教學,提高课堂的到课率、点头率、互动率和微笑率,使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让学生快乐地享受了原本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健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感,大大降低意外伤害事故率,培育了一大批身心健康、有知识、受企业欢迎的人才。这些课程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党建工作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规模,并在实践中检验出一套可行的方法,如建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站干事)培训等模式。

      三、“党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利用国家相对成熟的爱国教育软件(如学习强国APP)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地,加大文化强国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品格,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承受、应对挫折的能力,锻炼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学校及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危机干预的预见性

      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开设能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危机意识及免疫力,减少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此外,该体系的开展,以危机干预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为主要目标,使德育工作者能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及时做出评价,实现对心理现状的有效监控,让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得到及时帮助,减小各类心理问题的伤害。

      (三)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以“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德育工作模式,丰富了校园精神文明活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水平的提升,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以及人际关系,倡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党的建设活动,争做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

      (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在于大学生能自发地去改善自己的心理品质。班级心理委员每月的汇报制度督促他们对同学进行密切且近距离的观察,同时他们也具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对心理隐疾有更深刻的体会。现代心理技术探索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把“党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由以往的隐性教育变成有目的、有方法、有意识的显性教育,把德育工作变成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探索之举。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教育部党组,2017-12-05.

      [2]赵婧聪.试析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J].传承,2010,(24).

      [3]民办高校“党建+心理教育”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老区建设,2018,(8).

      本文标题:浅谈高职院校“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0365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