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高职“9+3”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

  • 作者: 青年时代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615
  • 苏梅

      摘 要:随着“9+3”免费教育计划的持续推进和国家对藏区、彝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近年来,藏区、彝区学生的录取率和在校生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但与此同时,由于“9+3”学生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9+3”学生不仅学习适应性较差,且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9+3”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本课题从高职“9+3”学生适应性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为视角,力求解决当前高职“9+3”院校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关键词:高职“9+3”学生;校园适应性;培育路径

      2009年,为促进四川省藏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长治久安、民生全面改善,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即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2014年正式启动了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2016年,又将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一、当前高校高职“9+3”学生现状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切实提升“9+3”学生能力水平,提供学生升学、就业通道,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9+3”高职单招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求学深造,而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面临新的校园环境时,新的不适应便出现,且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多高校的“9+3”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因为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比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是很乐观。

      很多学校既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开展“9+3”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也没有在二级院系配备专门的教师,这使得“9+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对零散。也随之造成了学校的“9+3”学生教育管理缺乏強有力的组织保障,不仅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而且难以满足“9+3”学生的一些成长诉求。

      二、高职“9+3”学生校园适应性概况

      校园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对校园适应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综合前任研究中的解释以及个人的探究,本课题所研究的校园适应性为当校园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通过自我调节作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自2012年开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单招来自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青羊校区为四个校区中唯一招收中职“9+3”学生的校区,目前青羊校区共计学生1000余人,“9+3”在校学生数达到400余名,占比为40%,包含藏族、彝族、羌族等10个民族。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9+3”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关于“9+3”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问卷166份,其中大一学生105份,大二学生61份,针对在校的大一和大二“9+3”学生全覆盖发放,大一回收105份,大二回收61份,共回收166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100%。同时通过访谈,初步得出目前学生校园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身份角色的转变

      笔者:进入大学之后觉得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吗?

      学生A: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开始要交学费了,以前都没有交过,而且以前学校有什么政策最先考虑的都是我们,现在大家都一样了,都靠自己的努力;以前什么事情都是学校、老师说了我们才做,现在凡事靠自觉,但是都不知道怎么做。

      “9+3”学生通过单招进入高职院校之后,从中职生转变为大学生。在中职学生时期享受的免费教育政策已不再延续,且不再拥有“特殊”身份,他们与其他的高职学生并无差别。角色转变的初期,大多数学生心理都保持着兴奋与好奇状态,而当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角色已经转变时,问题接踵而来。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甚至感觉“受排斥”,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而在大学生活中,独立自主是他们必须学会的首项任务,中职时期过度依赖学校与老师,凡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此在进入高职时的自卑感与挫败感与日俱增。

      (二)校园环境的转变

      “9+3”学生在中职期间,校内有大量老乡以及本民族同学,因此在学校内很快能认识新的朋友,且大多“9+3”中职院校配备有少数民族教师,学生在适应校园环境转变过程中,落差较小。而进入高职院校后,只有部分“9+3”学生升学,学生群体较少,周围汉族学生居多,难以融入群体生活中,学生的心理排斥感也会加大,且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少数民族辅导员,学生无所适从,想表达想法的时候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部分学校将升入高职的“9+3”学生打散编入不同班级之后,未进行特殊的“安慰”与了解,学生在新的校园环境中无法适应。

      (三)学习环境的转变

      在问卷中笔者设计问题为:你刚到大学觉得出现不适应的方面是什么?通过信息汇总,学生校园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语言环境、课程学习和交流方式,其中课程学习的不适应尤为突出。大部分“9+3”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在中职期间,学校为其开设基础文化课程,但是相比高职院校其他生源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依旧不理想,同时这些学生在中职时期已习惯了老师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生活需要自理、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安排等,大一新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无法适应。相比传统的讲课模式,大学课程在老师讲授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吸收归纳,学习方面主要靠自身主动性发挥,并在课后自己学习,许多学生未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语言沟通问题、习惯养成问题成了缠绕“9+3”学生的最大问题 ,使二年级的学生在情绪适应上和一年级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差异,在学习适应和校园生活适应上也表现的不尽人意。

      三、高职“9+3”学生校园适应性培育路径探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对“9+3”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十分重视,在对“9+3”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也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在分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9+3”学生校园适应能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一)重视学生管理体系培养,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校园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从招收高职“9+3”学生以来,各部门都非常重视,设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9+3”学生的服务与管理,更好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干部及教师不定时到学校看望学生,倾听学生的校园感受;所有党员干部与“9+3”学生寝室结对子,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

      为积极引导和鼓励“9+3”学生都能参加各种学生社团组织,使他们尽可能多的增加主流文化体验和交流,更好地培养“9+3”学生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感,医护分院还成立了民族文化交流社团。该社团在校园文艺活动方面,给“9+3”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平台展示其本民族文化特色和个人才艺,这样就可以加深其他学生对“9+3”学生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的相互尊重与欣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扩大了“9+3”学生交往的圈子,对改善他们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重视师资培养体系,让学生从生活上适应校园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身兼辅助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身份,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是加强与完善“9+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对于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直接承担着这个工作的中心。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自招收高职“9+3”学生以来,开始专项招聘少数民族辅导员,从事“9+3”学生的管理。少数民族辅导员对民族观、民族风俗文化知识都有客观且深刻了解,更能加强关于民族政策教育的力度,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学生活动;同时也有助于其他的非少数民族辅导员更能直观的了解的“9+3”学生的民族心理活动。

      同时,在学生的宿舍生活管理过程中,对参与管理“9+3”生活老师进行不定期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让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宿舍生活。

      (三)重视课程创新体系,让学生从学习上适应校园

      学习适应是大学生活适应的关键。“9+3”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通过单独的单招考试,享受了国家优惠政策,同时由于进入高职院校之前一些客观因素存在,可能与非“9+3”学生存在一些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两类群体在大学学习起点上的差异。

      相较于其他非“9+3”学生而言,鉴于“9+3”学生基础文化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学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专门开设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应用文写作》两门课程。此外,由于学生之前英语水平较低,英语学习方面存在較大困难,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大学英语学习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开设《日语》课程,实行和英语同等学分制,让学生有双向选择。同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9+3”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其学习适应性的提高。

      加强高职“9+3”学生的校园适应能力对于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加强学生之间团结,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的关键。高校“9+3”学生的教育管理既与一般普通学生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学生管理事务中要充分考虑到高职“9+3”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施管,以最大的人文关怀,最科学的方法培养最可靠、最有发展潜力、各具个性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远,陈万民,朱广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调查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10月.

      [2]黄鋆,吴雅雅.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6期.

      [3]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1月.

      [4]胡利娜,马靖芳,武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5月.

      [5]李通.从辅导员助理视角看少数民族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环球市场,2017年第03期.

      本文标题:高职“9+3”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05437.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