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X线的本质与特性》说课设计

  • 作者: 青年时代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7149
  • 韩豆

      

      摘 要:X线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X线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性?本文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与整改4个方面对《X线的本质与特性》进行说课设计。

      关键词:X线的本质与特性;说课;教学研究

      一、引言

      124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由此拉开了放射医学的序幕。那么X线究竟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性?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笔者的教学设计——《X线的本质与特性》。

      笔者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与整改4个方面进行说明。

      二、教学分析

      本次课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放射物理与防护》第3版[1]。放射物理与防护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医学物理学、电工电子技术学后所接触的首门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其注重将基础知识与后续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次课为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其与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内容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崗位中理解X线特性的应用,且为放射技师考试重要考点。

      教学对象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优势:通过高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自我约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知识认知趋向感性。

      根据岗位需求,结合全国放射医学技术专业卫生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结合学生特点,确立素质、知识、能力三维目标,如表1所示。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掌握X线的特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学会鉴别X线特性在临床中应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笔者以课前准备、课堂学习和课后提升三大环节开展教学互动。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4个步骤,即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调查问卷及课前测试、教师根据学情优化教学。

      课前,教师将课程相关微课、课前测试等教学资源发布至学习平台,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观看微课,进行差异化自主学习。学生自学后完成课前检测。教师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及时监控学生完成情况,并督促未按时完成学生。分析学生检测情况后发现,学生对X线本质等相对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好,但对X线特性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差。因此,教师及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教学平台播放伦琴发现X线视频,学习伦琴的刻苦专研的探索精神和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然后发布任务:伦琴先生发现的X线如今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引导学生小组自主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制作报告和课件。课下准备,课上发言。

      (二)课堂教学

      通过1学时(40分钟)完成课堂教学5个步骤,即导课、新课讲授、巩固新知、小结及布置作业与预习,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新课开始,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利用学生小组课前准备的PPT,进行以X线的应用为主题的小组汇报。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X线呢?X线在刚才同学们展示的用途中利用了它的哪些特性呢?学生渴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X的本质与特性,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探索新知

      在整个新知识讲授阶段,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他们在课前收集的资料,自主解决两个问题。问题一:X线的本质是什么?先请小组学生作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视频,与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为X线的二象性即波动性与微粒性。问题二:X线的特性有哪些?由教师展示一张临床常见的胸片,提问X线照片上的黑白密度是如何产生的?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这张胸片的产生利用了X线的哪些特性?使学生领悟学习要点,并为X线成像原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板书,条理清晰地归纳X射线的特性为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及生物特性。

      3.巩固新知,深化教学

      为了巩固强调难点内容,即X射线的穿透性在临床中的应用,笔者会启发性的提出问题:如果被检者胸部佩戴一条金属项链进行胸部摄影,拍摄出来的照片密度会有怎样的改变呢?待学生思考并回答后,再展示相应的照片。这样将课程内容与临床紧密联系,深化教学,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最后布置任务:X线穿透性的模型设计。由此解决本课重点难点,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投身其中,增加学习积极性。

      4.课堂小结,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本堂课的课程重、难点,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问题抢答,学生通过抢答来获取课堂积分,提升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5.布置作业与预习

      提供本节内容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信息资源自主探究、拓展知识,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布置下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三)课后提升

      利用网络自测平台进行课后习题检测,巩固知识,扫清知识盲点。通过手机微信发布拓展学习内容。学生自主设计X线穿透性验证模型,用相同大小,但材质不同的5种材料,模拟人体骨骼、肌肉、脂肪、水、空气,并拍摄照片。根据照片影像深刻理解X射线穿透性在临床中的应用,突破教学难点。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课余时间组织模型设计优秀小组进行医院见习,学以致用。

      四、教学效果

      (一)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实物、视频、模型、超星移动教学平台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对比,学生课后测试成绩大幅提高,基本攻克课程重难点内容。

      (二)采用“三结合”的教学评价

      在制定课程评价内容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三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即平时(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期中(理论)、期末(理论、技能操作)考试等过程式评价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尤其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五、教学反思与整改

      (一)课程特色

      本课程教学创新了教学理念,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情境,高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优化教学设计,高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改革考核评价,高效促进个体发展。

      教学内容对接岗位与全国放射医学技术专业卫生资格考证需求,践行了岗位职责,强化了动手能力,体现了职教特色。

      (二)改革效果

      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融合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做一体。

      培养学生能力的创新:体验学习、信息化互动学习、兴趣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情感态度有所提高。

      (三)不足

      有极少数学生在课前学习时有懈怠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根据移动教学平台采集的学情数据,对于得分较低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鼓励。

      六、结语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2]。笔者不断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的道路上探索着。

      参考文献:

      [1]王鹏程.放射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标题:《X线的本质与特性》说课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0633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