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芳
摘 要:本文主要以融媒体背景下地方报业发展存在的困境与出路展开论述,分析了地方报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促进地方报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地方报业要借助新媒体优势及融媒体发展的契机,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发展思维,促进地方报业稳定、持续发展,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
关键词:融媒体;地方报业;困境与出路
一、江山地方报业发展历程
江山地方报纸最初创办时叫《江山报》。1956年4月22日,《江山报》出试刊号,社址在市区金家巷,员工4人,当年5月1日正式创刊,系八开二版5日刊;1997年1月1日,更名为《江山日报》,改四开周六刊。1961年2月1日停刊,1980年6月1日复刊,为四开四版3日刊,社址迁到市区中山路西首县广播站,员工14人;1989年8月,迁址民声路新楼,员工增至26人;2002年10月,迁址江滨路新闻大楼,员工达到41人;2005年1月1日,《今日江山》创刊,为四开四版彩报,周一、三、五出刊,当年4月1日,增为周五报,社址在中山路市政府门口大楼,免费赠阅;2007年2月迁址原中山路小学内,2008年1月1日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延用至今,2011年12月迁址民声路46号。今年5月27日,原江山市新闻中心和江山市广电总台合并为江山传媒集团,《今日江山》迁址江滨北路288号,沧海桑田、风采依旧。
二、融媒体背景下地方报业的困境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革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基础,受众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原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借鉴、借力发展是必然规律,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已是必然。
报纸是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在新媒体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一个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和融媒体步伐的加快,报纸发展面临困境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一)报纸读者数量在下滑
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相继出现并发展,带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也让受众的阅读方式在逐渐改变,导致报纸读者的数量有所下降。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数量达8.29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59.6%,已超出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17亿人,网络新闻的用户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在单独依赖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而是更青睐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获取信息更便捷的新媒體。受众也从阅读报纸的习惯,转变为在手机、电脑上浏览新闻信息,导致报纸读者不断下滑。
(二)内容不够吸睛
读者最想看到的是为其带来更多视觉感受和能引起共鸣的新闻。在融媒体的影响下,地方报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尴尬局面,特别是发行量难以上升,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等。于是,一些地方报纸以引进广告来填补“窟窿”,轻视了报纸内容生产,如此“病急乱投医”的措施,势必令读者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减少对报纸的阅读。
在新闻本身方面,刊登内容政治性内容过多,民生性新闻较少;理论内容偏多,实践事例不足;洋味偏重,土味变淡,致使报纸阅读者越来越少,地方报业的生存受到挑战。
(三)发行量有所下滑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阅读成本低、报纸成本较高等原因,使我国许多地方报业的发展每况愈下,发行类别和数量均呈下滑态势,越来越多的地方报业入不敷出,无奈停刊。数据显示,在2019年元旦,我国宣布停刊的报业就有20家,庞大的数字背后,让媒体人陷入深思。地方报业想要逆风飞扬,就必须另辟新的发展路径。
(四)采编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融媒体的大趋势下,对采编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报纸采编人员集采编、排版、剪辑、录播等技能于一体,专业且不专一,综合而不单一。但目前大部分报纸采编人员存在能任“专家”难担“杂家”的情况,技能较为单一,面对融媒体浪潮,乘风破浪的船帆不够宽、不够高。
(五)采编人员力量不足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能“指点江山”者,人人梦寐以求。“江山报”走过六十余载锻造的“笔杆子”不计其数,但人走茶凉亦是不争的事实。人才流失是报纸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青黄不接、自顾不暇,使得报纸产业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同时,通讯员队伍更迭频繁,很少接受专业培训,且多为“半道出家”,使得该支队伍不温不火,综合素质不够高,难堪大任,加重了传统媒体发展的步伐。
(六)静态传播制约发展
报纸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多局限于文字、图片,不可选择,报纸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不平衡,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反馈,属于静态传播。对于新媒体而言,受众的选择性较多,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而且可通过搜索功能,快捷高效地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时时反馈、互动,属于动态传播。
三、融媒体环境下地方报业路径选择
融媒体背景下,地方报业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时期。各类新兴技术的兴起,让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对报纸的传播方式来说是一种挑战。面对新媒体的白热化竞争,地方报业如何才能保留自己的一席地位,不被新媒体所取代?这就需要地方报业重新进行调整规划、取长补短,旧瓶装新水,努力焕发“第二春”。笔者认为,通过资源的整合、内容的创新、多渠道的打通是地方报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报业转型升级,要对内容进行创新
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从报纸、电视转向手机或电脑,接收到的信息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然而,地方报业都会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细致把关,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准确性。因此,传统报业欲求发展应发挥出自身优势,并不断地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1.整合专题资源,做好主体宣传
地方报业的工作人员要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像《今日江山》就要对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等重大主题,及时抽调精干力量,深入现场一线,策、采、编、发联动,深挖“融衢接杭”、聚力工业振兴、“五四三”专项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行走大花园等系列栏目新闻,突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言发声,为社会经济发展呐喊助威。
2.开拓资源广度,做好民生题材
开拓资源广度,做好民生题材。地方报业的工作人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自身挖掘新闻的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的呼声为采编导向,将市民的新事、难事、烦事、急事等作为新闻焦点,报道出一个个“江山故事”,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散播群众需求,体现报人智慧,对涉及经济、生活、下山搬迁、就业、薪资追讨、异常天气等新闻内容,进行包装、点缀、刊登、发行,展现市民的生活面貌。
民生题材,从群众口头舆论场的热议话题而来,要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选择。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报道本身不回避,有利于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今年7月刊发的《琴剑飘零玉叶城》专版,江山市委书记童炜鑫、市长舒畅、市政协主席郑朝基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召集相关部门挖掘和整理江山历史,以丰富文化和旅游资源,做好外宣工作。
(二)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促地方报业持续发展
在融媒体背景下,地方报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创新以外,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做好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做好对相应内容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地方报业的可持续发展。
1.做好品德培养,深化人才思想
品德是决定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更要注重对人才的政治思想和重要决定决议学习的培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等重大会议精神,通过这些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明荣知耻、褒荣贬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闻价值取向,为党和人民、为伟大的新时代引吭高歌。
要想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更应“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打好政策法纪根底”“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打知识根底”“打好业务根底”“打好艰苦奋斗与清正廉洁根底”,以坚定的立场、精湛的业务、高尚的人格、正派的作风来立身正气,为党的新闻事业添智添力添光彩。引导专业人才围绕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不遗余力地按照“三贴近”要求,挖掘出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人事迹,多采多写多编党和人民群众爱看的新闻报道,做一名合格的黨媒采编人员。
2.刻苦钻研学习,促专业化、集成化成才
“新闻单位缺人才,更缺集专业与经营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浙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唐中祥说。人才的专业化之路非一帆风顺。要千方百计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对新华通讯社主办的《中国记者》、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浙江日报社主办的《传媒评论》等杂志,进行认真研阅、消化。要注重向同行学、向同事学、在实践中学,分析研究,边学边实践,不断充实提升。每次采写报道的过程,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需要将采写过程的点滴感悟形成文字材料,举一反三,敢较真、肯钻研,在“学原文、读原著”中升华理论,在实践探索中练好内功。
不断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机制,因地制宜,加强全媒体素质培训,加强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新老结对“传帮带”制度、“请进来、走出去”培训等途径,努力让每个采编人员掌握摄像、采集、编辑、制作等技术,做到集大成者,扩大自身的业务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专业化、集成化人才的塑造上,要不断向纵深发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提升自我。
(三)多渠道融合发展,实现地方报业的高效发展
目前,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方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逆水乘舟、不进则退。因此,在经营方式上,地方报业应该扩宽发展渠道、丰富报道形式,实现地方报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1.探索“新闻+”模式
探索“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新闻+创新”模式。充分利用“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打破信息孤岛,对原新闻中心、广电总台的业务进行全面整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舆论导向,服务中心,发言发声。积极关注、聚焦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智慧城市、医疗教育、基层治理等内容,采编人员每日一次集中汇报采编计划,方便全体职工及时掌握刊播情况;要在每周一例会中汇报本周新闻刊播情况,介绍下周工作计划,统一安排采访报道,各类采访计划、通知安排均向内部人员公开,积极谋划开设新栏目,真正成为江山群众的“信息中心”。不断突破创新,让同一新闻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除了报纸,积极借助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介,打响“江山品牌”。
2.借力新媒体突破传播局限
传统媒体借助多媒体,也可实现动静结合的传播方式,可以开辟新闻论坛,实现新闻交换式直播,随时更新新闻,唤起读者的兴趣。报纸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快捷和滚动播放发布,来扩大传播内容和范围:纸质版服务中老年群体,电子版服务青年群体,最大限度覆盖受众群。
地方报业还可灵活经营手机报,让人们通过手机可以及时了解地方热点资讯及本土的文化与民情。例如,2019年9月9日上午,在江山市西山健身公园举办的2019年新兵出征仪式,被江山市的新媒体创新表达、多元转播,及时将来自全市各乡镇(街道)205名热血男儿出征前为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传达给每一位江山市民,让他们感受到作为江山人的荣耀。
最暗的夜,才会看见最亮的星光。地方报业在融媒体的冲击下,要对报道内容进行创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多渠道融合发展,促进地方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不断地摸索,找出更多的提升策略,促进地方报业的发展,让地方报业在新媒体浪潮中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