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露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武汉 430070)
一、禅宗文化的基本认识
(一)禅宗的起源与教义
汉传佛教大多传自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如儒家、道家、玄家思想,以及民间原有的迷信观点等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通过不断的协调和竞争,最终达到融合并得以和谐发展,而佛教本身也在不断适应并完善自身,从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新学说、新体系。中国佛教既有着印度佛教的理论基础,而又有着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思想,两者互相碰撞最后相融合而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和中国儒道两家的新思想。禅宗又是中国佛教中有别于其他宗派的一种佛教宗派。禅宗创始于菩提达摩,在慧能时期被发扬光大,从而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禅宗其著作是《坛经》,中心思想是注重静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悟。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以及“前念迷即是凡,后念悟即是佛”等,都强调人要有顿悟的智慧,顿悟了即是佛。
禅宗解释人迷悟是一念之差,本性只要是一念相应,众生自我认识本心就能成佛,成佛也并非另有佛身,自性就是佛。觉悟世俗的困顿,感悟到自己的本性,顺应自然之意,即能“顿悟成佛”。其意思是把佛放在心中,而不仅仅只是心外的佛,是把佛看成随处可见的平常人,抑或是把平常人提升到与佛同等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见性成佛”或“顿悟成佛”的学说。
(二)禅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意义
研究禅宗文化的形成和其发展意义,是为了能更好的了解禅宗文化的内涵与潜力,其可成为指导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禅宗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演变来说,它是建立在中国佛教思想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融合了道、儒两家精神精髓的文化,是佛教完全中国化后的产物,具有众多自身独特的教义和活动,这一系列的产物最终形成了大的宗教文化。禅宗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展现的,如禅宗的茶道、书法、绘画、禅乐等等。这些活动在进行的同时也帮助禅宗文化在民间传播和发扬。由于活动自身的文化独特性,这些活动与其他同类活动区别开来,也需要特定的场所和环境来容纳和承载这样的文化活动,文化场所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禅宗如一股源头活水,曾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过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正如叶小文在中国南岳佛教论坛的讲话,他对于禅宗的认知和总结有三条:一、禅宗有开拓精神。它抛弃了旧时给人的古板枯燥的印象,舍弃了各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主义与条条框框。相反,它追求着开拓思想、展开想象和创新思维。而这也正是时下人们所缺乏和企盼的精神追求。二、禅宗有扎根于民间的基础。它的核心思想直接关系到“人”的本身,关系到人心和人性,从而更贴近人们的日常思想生活。可以帮助人们去解决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具有指导人生的作用。三、禅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在历史上中国是各种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每种文化思想都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正如中国的佛教与道教可以共处一家,为了更好的存在和发展,都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相似概念,禅宗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具有更好的包容性。禅宗文化可以很好的融合其他文化的精华并不断演变发展。因此它有着凝聚灵魂、精神的力量。
禅宗文化虽然起源中国,在中国禅宗文化巅峰之时,后经明庵荣西传播至日本,由于深受当时统治者的重视,故而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禅宗文化在日本的宗教景观设计中也有着独特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微缩式的园林景观“枯山水”。日本“枯山水”的造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和认知,其原因是因为“枯山水”表达了包含宇宙及万千世界的深刻思想内涵。禅宗精神自室町时代之后被广为传播,后人逐渐从对禅宗精神的领悟中,在“空寂”思想的启发下,而后形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庭院模式,其表现为“空相”“无相”的感受。枯山水大多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石块象征山峦,以小见大。因为日本是个小国家,缺少很多自然资源,“枯山水”很好的避免了这一问题,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细腻柔和的白砂和形状迥异、大小不一的石头来造园。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传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东庭(约1509年)。日本的僧人多做“苦修”,也就是所谓的苦行僧,他们将这些没有生命的白砂、石头、苔藓结合他们所参悟的禅宗冥想来制造山水庭院。白砂虽不是真实的大海,但心中有海那便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石头虽不是真实的山崖,但心中有山那便是一处高嵩峻岩。这也是为什么说“枯山水”包含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缘由了。很多的枯山水设计中的核心思想框架便是以禅宗思想中的冥想意境为基础构建的,所以这些设计就具有禅的简朴、孤高、亲近自然、超凡脱俗和归隐山林的静谧等独特特征。简而言之“枯山水”的造园就是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写照。
二、禅宗文化精髓的现代提炼
禅宗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思想定位了,它更多的能贴合人们的心灵,禅意的园林也是心灵之园。现代的禅宗文化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点:1、“无”体现在设计方法论上就是对场景内的元素做减法的概念,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所谓“真”即是真正适合某种特定环境和文化背景并同时可以加强这种环境氛围的景观元素。另外它也是“少则多”的一种东方回应,又带有“有无相生”的思想。这种“少则多”的思想运用在设计中并最终体现在空间上即是把不必要的元素去除,从而给场景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最终达到简洁孤高的意境。
2、“空”在设计手法上就是需要把建筑这样的实体空间与室外开放空间这两种拥有截然不同属性的空间处理得和谐统一,模糊其中的界限,从而让建筑空间更好的融入到周围大的景观环境中去,甚至可以让建筑消失在环境中,并反过来增强周围景观的特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开放空间的延展性。
3、“侘寂”起源于日本的禅宗美学意识,讲求黯淡、经过岁月洗炼的古雅、俭朴、收敛与贫乏的意象。表现的是对自然的执念以至于宁愿以不自然的方式呈现精神性的形式主义,也一直承袭着造型及造境的神韵与准则。加拿大心理学家理查·包威尔在他的书中列举出几个新世代的侘寂精神,其中“重视自然、微妙不显、开放性、有弹性、季节性、天然与手工打造”等七个关键词,无不体现了一种尊重自然、开放灵活、重视细节的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