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霖
(湖南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长沙 410082)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要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蓝图规划与战略部署。乡村民宿作为新兴的乡村旅游业态与产品,被视为乡村振兴与空心村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乡村文化存续、乡村经济提升的重要手段。顺应逆城市化、旅游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乡村民宿是推进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与积极探索。一、乡村民宿概念界定与优劣势简析
民宿作为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时代产物,由共享经济的兴起带动。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界定了旅游民宿(homestay inn)的含义,即“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一)乡村民宿发展的优势与意义
乡村民宿不仅是单一的场所性旅游产品,更是结合闲置农房、自然与人文环境、农事景观等内容,提供游客住宿服务的复合型旅游方式,具有乡土味道、家居体验、多重利益、特色经营等特点。可以说,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是不同于都市生活的诗意田园生活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休憩、审美、寓教于乐等精神层面的慢节奏体验。相较于传统酒店,乡村民宿更注重乡土人文的关怀,游客在民宿体验中可以更好地享受田园生活的农趣与自在;民宿主则通过共享闲置农房,实现资产创收,助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乡村民宿发展对振兴乡村的具体意义分别表现在:①乡村民宿可以整合闲置农房、农事景观、乡土美食等乡村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拓宽新的体验方式;②乡村民宿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作用,满足游客个性化、体验化的市场需求;③乡村民宿破解乡村人口流失的难题,促使乡建人才回流,改善留守儿童问题,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获得感和自信心。
(二)乡村民宿发展的困境与隐忧
随着体验经济向共享经济的转型,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乡村民宿行业持续走热。根据2018年途家上半年民宿发展报告显示,在游客的旅游诉求中,53.1%的游客希望在旅行中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50%的游客的旅游目的为增长见识,43%的游客则表示希望品尝当地美食,这与乡村民宿提供的地域化体验和个性化要求十分符合。但民宿热的背后,乡村民宿设计也存在不少困境与隐忧:①存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共有问题:同质化竞争,缺少地域乡土特色。复制粘贴的范式化设计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导致乡村民宿过度酒店化,出现缺乏乡土特征、农家味道、乡村文化符号等问题,更有破坏原有乡土文脉、消耗农村资源等不可逆的危害。②存在过于依赖周围景区卖点的问题,忽视民宿建筑设计与配套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很多乡村民宿没有进行充分的外部环境规划与产业联动策划,导致民宿环境差、业态单薄,或因基础建设薄弱而影响民宿体验的舒适性和交通便利性。③存在系统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的问题,理论研究缺少针对性,发展理念滞后。④存在房屋及土地权属管理困难、规划约束及行业规范水准参差不齐等问题。

图1 福鼎太姥山小溪家民宿案例

图2 莫干山庾村民宿案例
二、以乡村民宿形象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建议
好的设计没有标准范式,却有共同点可供参考。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对比分析,得出以下设计思路与发展建议:(一)做扎根乡土环境的民宿,乡土性氛围营造是乡村民宿形象设计的基本前提
人们对乡村旅游与民宿形象的向往,是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乡土性氛围主要体现在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扎根土地的乡村生活方式与人文情怀。乡土性的核心在于社会形态的自然与本真,我们需要用乡土性来重构岌岌可危的现代文明体系。回归乡土实际上是对乡土文化以及富有乡土文化内涵的乡村意象的向往。乡村民宿设计应在不破坏原生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筑表现、乡土饮食、民俗体验等方式,帮助传统乡村文化回归和新乡土文化的构建,使人们对以乡村建筑、器物为代表的文化符号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乡村民宿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体现乡村自然原生态的气息,多使用自然原生的石材和木材等(图1)。除此之外,水塘或泳池的水景设计极为重要,既可以提升乡村民宿的环境质量、增加乡村民宿的游乐选项,更可以让游客在有水的环境中,享受旅游的闲适与内心的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