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民
(盐城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形态构成是艺术类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设计学科基础课程,发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其中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在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形态构成。形态构成是从“概念要素”的角度将客观事物分解成纯粹的形态要素,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不受到具体功能的影响与约束,尽可能多地设想、创造新的形态。没有新的创造就无所谓设计,构成设计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创新意识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同时结合感性的形象思维和理性的逻辑思维,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因此,课程目标导向可以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入手,优化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人才培养的系列论述中指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创新能力是一种基于创意思维的可以进行集成创新和创造活动的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地、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理论等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影响下,以及艺术设计和新媒体之间快速融合的大背景下,具有打破陈规陈旧的束缚,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是知识网络时期的迫切需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关键,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形态构成训练学生运用各思维形式,收集、归纳分析及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及材料完成新的构成形式的创造及表现。
一、引导创新的思维方式
(一)设计思维的基础认知
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受过系统的基础艺术教育,但很少涉及专业的设计,学生普遍不了解设计是什么,缺乏对设计基本概念的认知。通过形态构成的学习,教师需要将艺术意识形态演变过程的思路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于设计构成的认知与好奇心,引导学生将过去侧重于平面技法表现转为技法表现与立体感觉并重,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了解形态构成是“解构—重构—设计”的活动过程,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设计逻辑思维及创新性思维。(二)自主学习思维的引导
自主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形态构成设计从平面设计思维的训练到立体空间思维的训练,从基本表现技法到综合造型表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到深的教学过程。老师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激励、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而积极探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发地从自然和生活这样一个三维的、具有深度、广度和体量的形态和实体空间中去发现美的形式,探寻、印证构成设计的基本规律,得到创新性的启发。(三)设计作品的赏析与思辨
思维是最终决定设计作品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以“别出心裁”的视角来理解和审视艺术作品,在构成的角度用点、线、面、体等抽象视觉元素拆解作品的构成、分析作品的创作规律及其内涵的艺术构思。以平面构成作品为例,以点、线的排列规律分析文字的排布,以面的构成运用形式分析作品的层次,从而分析其艺术美感及设计语言,引导学生转变传统观念,用新思维、新规律去组织分析作品。二、优化教学资源及平台建设
(一)系统分类、优化教学资源
设计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是老师教导学生以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形成各自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方式,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及感受。教学中可以将教材选择面拓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多媒体资料,在基本教材基础上搜寻优秀的参考教材。在平面构成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书籍设计以及海报招贴设计的经典作品,以及近年来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作为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将设计理论转为具体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周边的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材料的表面肌理,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多元化创新设计。系统分类、优化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经典分析案例等等,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加完整且系统的基本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面向学生的用于自主学习的、检索、交流等的拓展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内容讲解视频、演示动画、图片资料等内容,在传统面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一套相应的立体化数字网络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