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琳
(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武汉 430070)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文化主体高度认识和自觉践行本民族文化,是一种基于心理优势和行为坚定的文化表达,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艺术设计不仅是社会文化的构成,也是特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反映,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理所当然要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讲好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观,解读国粹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更要做文化自信的塑造者,培养学生成为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大设计师。因此,文化自信背景下,深化艺术设计类课程所蕴含思政元素和所承载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推进艺术设计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发挥艺术创造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生成力量,促进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自觉,培养学生价值认同,强化国家的文化内聚力,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走中国特色设计之路,展现当代中国的艺术风格。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当代中国重大的社会和文化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背后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魅力的展现。目前,我国国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创新能力较低、国家软实力不足,这些问题都与国民审美素质以及艺术修养不高息息相关。“尚美”社会价值取向的缺乏,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脚步。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国民审美素质,传承、弘扬、创新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塑造和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形象,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二)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手段
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旧严峻,高校青年学生成长的多样性日渐突出,亟需正确引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艺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现与艺术情感表达的统一。伴随着好莱坞电影、洋节日等西方文化的入侵,夹杂着西方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娱乐内容不断向中国青年学生输入拜金主义、享乐至上、利己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某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推动大量媒介的传播,有目的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改变高校青年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文化侵略。艺术设计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追求个性自由、标新立异的群体特征,他们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对网络“公知”的模糊认识也会对其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困难。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加强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三)是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新途径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主要来自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或是来自于自觉参与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然而,在数字信息化时代,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吸收文化类型多元化,传统的文化自信培养方式逐渐难以满足我国对于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专门指出“高校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艺术设计课程不仅要激活思维、开拓创新,使学生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知识技能,还要积极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理想的人格和品质。信息化时代,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通过丰富艺术设计创作多元实践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加强艺术设计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有益的新途径。二、“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艺术设计课程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始终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观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各项内容,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积极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可视可听可触的视觉语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诠释与传播,培养学生成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先行者。譬如,在美术史论类课程中通过经典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回顾红色革命光辉历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在设计调研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设计和艺术社会学理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服务乡村和非遗文化的调研设计;在设计创作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宣传的创作,开展廉政文化海报设计、红色题材文化衍生品设计等等。用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艺术设计创作的引领作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思想魅力和实践价值。(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美好的心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和‘魂’,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日常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活动中,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不仅可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滋养”。因此,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将思政元素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形成良好的审美直觉,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辨识力,精准解读经典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1.将中国传统美学和民族美学导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之中。中国多元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能够给学生提供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启发。通过中国艺术经典导入,对激发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器物造型的设计中,思考传统造型观念与从中国文化思想的联系,在儒、道、释家的思想中透视中国美学中传统设计现象。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璀璨夺目、亘古流传的艺术作品之美,也能感受到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思想影响的东方设计韵味。
2.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神相结合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之中。在课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思想理念有机统一,不仅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未来参与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素养与基本技能,更要结合时代需求为学生传递解读厚重而广博的文化内涵,培育其健康的身心品质。例如,走进古镇刻画青砖黛瓦时,通过对房屋建筑和历史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继承传统,保护非遗;走进自然描绘青山绿水时,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感受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之美和山河之美的同时,自然加深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唤起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将生理感官的“美感”与心理上的“美感”、道德感、责任感等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