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4日,星期天,德国很早以来就实行了双休日。我和女儿逛了跳蚤市场。
德国人将跳市叫:夫乐玛克(译音)。相当于中国的步行街,时间统一为周六。地点灵活机动,会登报刊,可见广告。市场没有固定地点,规模大小,根据当时当地的地形环境而定,有的利用各种球场、停车场,还有大型立体停车场。场内临时搭起的摊位。穿、用、玩、小型家具和古董等等:小吃摊点应有尽有。
我第一次逛跳市,女儿观得细,看的摊位多,和她无法同步。我走马观花。我买了一件黄色线衣四马克,女儿说买贵了,还可以“砍”;一马克一根珍珠项链,我不忍心再还价了,只买了一根。
我想起国内有人花60.80.甚至130元买一根,似乎不如我这根好,当时一马克兑换人民币不到五块钱,够便宜的了。不过由于太便宜,我反而产生疑惑,唯恐上当,不得不划问号?怕变戏法似的,回到家里成了“豆腐渣”,故不敢多买。后来发现,这根项链既亮色又美观,我至今一直用着。
回国后,我逢人便说:“一马克!”“这么便宜,你怎么不多买几根呢?”是呀!后悔莫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后来,我多次逛跳市,再也寻觅不到物美价廉的项链了。我对跳市兴趣不大,因为我很少购到称心如意的物品。
女儿逛跳市,越逛越起劲,毫无倦容,她讨价还价是内行里手,购得物品既经济实惠又合适耐用。她购置的宝宝用品最多,什么澡盆、玩具、小人书、衣物......越买越多,多得无法返家,只好电话传呼,叫人开车接回,贪心不已!
女婿对跳市从被动到默认,到逐步认同,后来也参与购物。第一次他给未出世的宝宝买了一个藤编的吊篮。不但购进,而且卖出。他把家里多余的物品用车子拉到跳市场,摆摊设点,将卖掉的款项又买回两部小童车,尝到了跳市的甜头。
其实这种市场调剂,可减少家庭积压,互为补充,各取所需。谁家都有可用不用之物,弃之可惜,留着占地,带进跳市,互相调济,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人们欢迎。
由于跳市的东西经济实惠,物价低廉,门庭若市,人潮拥挤。散场弃物,任你挑选。
我们经常碰见中国同胞__留学生、学者在跳市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
为满足购物者的需求,肚子空了,有各种饮食摊点,汽车店__车停打开就是店铺,收起来是一辆汽车,行动自如。也有经商的华人出售米粉和面条,生意红火,因为德国人喜欢中国风味。吃饱了,喝足了,有留动冲洗的厕所,供你方便方便。
普通百姓都喜欢去跳市进行交易、互惠和购物,跳市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