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乡村宛如一幅宁静悠远的水墨画,古朴而又祥和。那时,村子里没有日杂百货代销点,数十里外集镇上热闹的供销社,对村民们来说遥不可及。于是,一个个憨厚朴实的货郎成了乡村的常客。他们挑着特制的扁担,扁担两头挂着大竹筐,竹筐之上是一个大玻璃盒,盒内有多个小方格子,盛满了承载全村人期待的杂货。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缓缓走来,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人们的心坎上。
货郎有着独特的“登场方式”。他时而轻晃拨浪鼓,“咚咚咚”的声音清脆欢快,如灵动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瞬间为宁静的乡村注入了活力;时而吹奏婉转的笛子,笛音空灵悠扬,似潺潺溪流在乡村的每个角落流淌,带来丝丝清凉;时而有节奏地敲响铜锣,“当当当”的声音仿佛是他的专属“名片”,在乡村的上空久久回荡。
货郎担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皆是村民们生活的必需品。各种小巧的纽扣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好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五彩缤纷的发夹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缀着乡村姑娘的绮梦;妇女扎头用的牛皮筋和红头绳,带着温婉的气息,记录着她们的青春芳华;缝补用的针线静静地躺在角落,仿佛等待着为生活缝补裂痕;小学生用的铅笔,透着对知识的渴望;橡皮洁白如雪,似乎能擦去所有的错误;小孩子钓鱼用的鱼钩和鱼线,散发着对大自然的向往。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麦芽糖,金黄透亮,甜蜜的香气扑鼻而来;炒米糖酥脆香甜,每一口都让人品尝到岁月的味道;小糖果色彩缤纷,像璀璨的宝石,诱惑着孩子们的味蕾。这些商品,除了可以用现钞购买,还能用一些废旧物品来换,诸如纯白的鸡鸭鹅毛、生了锈的破铁锨头、晒干了的鸡内金、狗皮、骨头、新剪下来的长头发或者鸡蛋等。
那时,只要拨浪鼓、小铜锣或是笛子的声音传来,孩子们就像欢快的小鹿,即便正玩在兴头上,也会立刻停下来,奔走相告:“喔……卖糖的来了,卖糖的来了……”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朝货郎担奔去,满脸兴奋,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围在货郎担周围。有的小心翼翼地掏出皱巴巴的零钱,去买心仪的小糖、铅笔、橡皮等小物件;有的则赶紧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废旧物品,满心期待地回来换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孩子们沉浸在小小的欢愉与满足之中。
货郎担对小学生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货郎常常把担子停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学校附近。一下课或放学后,小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围拢过来。他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玩具,眼神里满是喜爱,仿佛那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贝;有的则认真挑选着文具,神情专注,仿佛在为未来的学习做准备。而那些既没有零钱,家里也没有可换物品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眼中流露出一丝失落。
货郎看到这一幕,脸上会露出和蔼的笑容,轻声说:“你们回家跟大人要点钱来买,或者把家里坏的鞋底拿来换糖吃。”那温暖的话语,如冬日暖阳,照亮了孩子们的心。
爱美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也会迈着轻盈的步伐前来挑选商品。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花布衫,梳着精致的小辫子,带着羞涩的笑容,除了精心挑选着各种颜色的头绳和牛皮筋,还仔细挑选纳鞋底和做衣服的针线,端详着各类小商品,仿佛能预见这些小物件为自己增添的魅力。她们的欢声笑语,为乡村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午饭时分,温暖的阳光洒遍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气息。热情好客的乡下人会真诚地邀请货郎:“喂!卖糖的,你就在这儿吃碗饭吧!”出门在外的货郎也不客气,微笑着回应道:“好嘞,谢谢!那就麻烦您来一碗。”那一刻,乡村的烟火气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吃过午饭,货郎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稍作休息。他看着淳朴的村民和欢快的孩子,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临走时,他从担子里拿出一些小糖果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还会送一些生活用品给村民,村民们连声道谢。随后,他悠然地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或是敲着小铜锣,那声音渐渐远去,他又踏上了新的生意之旅。
货郎担曾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乡村里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有了热闹的代销点,个体商贩也不断涌现,货郎担的身影渐渐消失了,只能永远留存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记忆中,成为人们一段难以忘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