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机制研究

  •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219
  • 符繁荣 李光友 李立斌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设,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有机融合专业教育、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82-02

      一、前言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充分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人才,既能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又能为国家的繁荣与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两部分,即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新是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或产生变化,在教育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教育强调与守成教育形式的区别,主要目标定位于受教育者创新素质与潜能的提升;狭义的定义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和能力的创新人才为宗旨的一项教育活动。创业单纯指创造新业态,高校教育中则为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创造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能在未来通过努力进行创造自己的事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的能力,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家或者是老板,更多的是通过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专业教育与知识拓展,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奋斗精神、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为国家和人民及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于其他国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最近几年的努力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在国家教育部财力与物力的大力支持下,涌现了大批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获得了成功,也为更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帮助。

      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摇篮,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高校普遍实施,但由于地域差异性,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定位发展存在一些偏差,地方的经济建设与高校息息相关,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主要是来自地方高校的培养。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以改革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出发点,构建多学科支撑、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校企之间的产学合作模式,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一与未配备管理人员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跟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有很大关系,有的学校虽然是综合型的重点大学,但是每年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名次,这就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的,没有配备专业管理人員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而反观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每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不管是从学校的热情,还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组织的非常好,只要学校上层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充分做好宣传,各二级学院乃至教师就会有积极的组织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设置独立的版块,基本上是直接放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并且课程也相对偏少,多数是开设两到三门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未能充分的与专业教育项融合,这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认知与理解,即创新创业教育仅针对技能和操作层面。虽然经过十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有所改进,但是整体上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激励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整体规划等,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业上缺略显不足,不能很好的与专业进行融合,寻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

      (三)教师队伍缺乏创业型导师

      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是基础型、专业型、实习导师这样几种类别,但是很多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并不是专业的创新创业老师,更多的是基础型教师来授课,更有甚者,还是一些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来授课,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无法来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实践标明,高校应该配备专业的讲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指导学生来完成每一年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应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型导师,不定期的到学校进行讲座,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紧缺的教师队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单一与实践性不强

      目前很多高校都具备了诸如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践平台等,这些平台给高校学子的创业的确有了一定的帮助和自我价值展现的机会,但是很多平台的持续性不够,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办的有声有色,但是过一两年后逐渐不成样子了,只是一个牌子而已。而且平台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场地只是一部分,更为主要的是学生的项目来源、持续的资金注入等都是问题,所以平台的单一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创业的失败。

      五、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跨时代、服务地方经济、自我实践价值的体现,要保证并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的生成,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方案、激励措施、评价制度、培训制度等,只有学校高度的重视,专人管理创新创业教育,配备相应的制度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打破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多进行研讨、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总体设计思路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学年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界定那些课程可以进行课程教育之间的融合,如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从大一开始可以把专业导论中,专门设置一个版块进行在校创新创业教育,回顾历年所收获的成绩,同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大二与大三进行在专业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把创新创业融合到课程设计中,同时配以专门的创新创业知识讲座等,辅以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四作为专业实训阶段,结合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创业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三)构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推进至关重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内部培训,学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专职教师参与到提升创新创业授课中来,同时采取校与校联合的机制,不断的学习走在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的学校的方法等;二是采取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聘请一批具备创业经验的优秀企业家引入校内担任创业导师,同时也为校内教师定期赴企业任职、实践创造了条件。

      (四)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平台的建设与良性发展更应该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本身创新创业教育就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设计类与工程类的交叉融合。在探索中,也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校企合创的方式,以项目驱动式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等,这些都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就业的拓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能力、创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构建构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及地方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項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SKSZ043。

      参考文献:

      [1]刘伟.重庆市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04).

      [2]钟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上接第1 73页)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VoL.3. Problems of the Theory and Hi story of Psychology R. W.Rieber&J.Wollock(Eds.)[M].New York:Plenum,1997.

      [7]钟启泉.最近发展区:课堂转型的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18(01).

      [8]孙超,胡玥,卜迅,等.上海市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报告[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9]胡玥.民办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实践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

      [10]王爱琴,任开兴.语言与翻译能力同步提升之模式[J].上海翻译,2016(04).

      作者简介:符繁荣(1980-),男,四川华蓥人,硕士,副教授,现任职于重庆工程学院环境设计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李光友(1980-),男,四川成都人,讲师,现任职于重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李立斌(1975-),男,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重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本文标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机制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3332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