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回归复位——记西安明代万寿寺塔纠偏

  •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35647
  • 薛兵

      (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回归复位
    ——记西安明代万寿寺塔纠偏

      薛兵

      (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笔者有幸参与西安明代万寿寺塔纠偏、保护工作,这次工程是运用现代技术修复、保护文物的一次实践,同时也是历史文化景观社会性的体现。

      古塔;倾斜;修旧如旧;社会性

    一、古塔的历史与现状

    万寿寺地处西安城东,塔是万寿寺现存的唯一遗迹,是明王朝在西安城仅存的一座佛塔。同大小雁塔相比,并不算高大,但具有明塔的密实、精致感。塔身6层,高22米,大约相当于六、七层楼的高度。外形呈六边形,属楼阁式砖塔。在塔身的第一层,塔檐下部有砖雕的斗拱。第三层正北处有一门,门上部有砖刻楷书“藏经塔”三字。塔内一至三层为空,有楼梯,为藏经所用。上部三层实心,塔身由砖与黄泥砌成,塔体保存较完整,未发现有地宫。

      2011年五月的一场连阴雨后,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塔出现了大幅度倾斜、下陷。专业的测量人员测算后发现,塔体中心点向西北方向偏移2.231米。同往年的监测数据相比,偏移差达1.166米。在随后的监测中又发现,从6月1日到6月19日以2.231米、2.630米、2.640米的速度快速倾斜,随时都可能倒塌。严重影响着塔和师生的安全。

    二、倾斜、下陷的原因

    (一)内因

      万寿寺塔的结构设计和建造材料形成它体重大、抗震强度低缺点。因此对地基条件要求很高,进而对地质结构的变化就会十分敏感。

      (二)外因

      1.地下水位过高,使塔基土松软、分散。按现在城市的发展,西安等城市的地下水位一直在下降。大量的水来自何处?经访查,由于万寿寺塔所处西安城东区。在东西南北四区中地势最低,极易形成积水。2009年时,所在中学改建施工。为防水,将学校操场垫土抬高。而无法移动的古塔只能处以更加低洼地带,四周也无相应的排水设施,反而成为积水下渗途径。可以说,整个塔基完全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2.资料表明塔的西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曾经挖过防空洞。当地居民回忆,大概从挖防空洞时,古塔就发生了倾斜。由此可以推断,塔基的稳定已出现问题。

      3.塔基东南角探查到有一个明清晚期墓穴。目前,处于坍塌状态,内里也有水的痕迹。

      4.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西安有震感,进一步加剧了地基的松动。

      不过同为万历年间的泾阳崇文塔今天依然完好。而同地区的大雁塔更屹立了1300多年。万寿寺塔除塔基外,塔身、塔顶基本保持完好。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后世外部环境又诸多变化,还能保持现在这种状态,非常难得。可以说,外因是导致倾斜的最大原因。

    三、复位、保护

    1.原地保护。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就环境、文物保护与发展两方面反复研究后决定,古塔不适搬迁,原地复位、保护。避免保护性破坏、利用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只能加固、保护,不能人为的去改变,应“修旧如旧”。

      2.抢险加固,稳定塔体。首先,用钢架支撑的方法加固。支撑的钢架由正北、西北、正西三面组成,顶在塔的第三、第四层。使偏斜力传导在支撑架上,防止其继续向西北方向继续倾斜,避免倒塌。同时用毛毡垫在贴近塔体的位置,减少摩擦,增强稳定性,保护塔砖。其次用木板围住塔身下部,再在木板上用钢圈箍紧。以预防“扶正”时塔体出现松动、摇摆状况,保证文物的安全。

      3.底座加固,组成人工“复合地基”。首先,加强保护,为塔基搭建防雨棚,减少雨水对塔基表层的冲刷,减轻损害。对塔基四周做排水和防水处理。再探明塔下12米深度范围内底层地质构造,对土质、含水量等进行分析对比。测算后,塔基周围打入数个灰沙桩,同时将沙子、水泥、生石灰按一定比例、顺序灌入打好的孔中,通过吸收地基土中的水分,可以提高塔基土的密实度和抗压强度。并使塔基下尽量处于干燥状态,成为新的负载平面。借助灰桩的顶升作用,达到纠偏已歪斜建筑,组成人工“复合地基”。降低倾斜的速度,预防施工时出现不均匀力量。为下一步的“扶正”提供保证。

      4.边顶边掏,实现纠偏。预加固后,倾斜的速度减缓,古塔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计算后,在塔倾斜的正对面塔基外,定点打洞、定量取土。让塔利用自身的重量逐步复位。对古塔纠偏,一般一天基座纠偏最多2毫米。万寿寺塔完整性比较好,纠偏就比较快,但一天最多纠偏10毫米。于此同时需全天监测,时刻关注基座的情况。将石膏条贴在裂痕和可能产生裂痕的地方,并用水准仪、百分表测算横向、竖向有无沉降、偏移的变化,确保安全。

      经过四十多天的抽土迫降,成功对该塔纠偏2米。基座回落了四十多厘米,塔身仍存在着约60公分倾斜量,但塔已处于稳定状态。

      万寿寺塔“扶正”工作已基本完成,经过这次纠偏工程,让文物保护方法,法律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作为历史景观的古塔这个载体逐步融入生活,激发对文物保护的主动性。让文物保护紧跟社会发展,让整个社会共享文物保护带来的成果。

      [1]陈东佐,康玉庆.中国古塔的维修与保护[J].太原大学学报,2006(04).

      K878

      A

      1005-5312(2015)11-0145-01

      本文标题:回归复位——记西安明代万寿寺塔纠偏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3624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