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849
  • 付蕾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的比较研究

      付蕾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本文通过童子、仕女、高士三个层面,论述陈洪绶与康熙五彩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在五官神态创作中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在于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与手段进行的理解和分析,探究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文人画与康熙五彩的创新途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出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且时代特征的作品。

      陈洪绶;康熙五彩;五官神态

    一、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发展的问题

    人物创作是现时代的五彩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因素之一,而五官神态作为人物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绘画技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五彩人物创作注重标新立异,只为强调视觉上审美新颖的陶瓷绘画创作阶段,而创作的范围过于求新,与传统的中国五彩艺术有着较大的不同,没有充分利用传统艺术的底蕴。如何在当代五彩艺术创作中保留和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对现时代陶瓷绘画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的比较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康熙五彩作为五彩这种艺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其创作的独具匠心、不拘一格被后世广为称赞。然而这种独具匠心、不拘一格却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手捏来、无迹可寻的,恰恰相反其很多存世的作品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找到相似之处。康熙五彩的创作者们通过借鉴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和技巧,再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在创作题材、造型风格、设色技法、构图形式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使得康熙五彩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印记。本文通过阐述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这一绘画艺术中的小点和片段,浅析了其相似和区别之处,意在寻找出康熙时期,五彩创作者们是如何对绘画进行创新的,试图启发现代的陶瓷艺术家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时代风格而又具有历史底蕴的五彩艺术作品。

    三、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比较研究

    本文从仕女、高士、童子三个层面分析了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的趋同。

      (一)仕女

      陈洪绶所画仕女面部表情处理的非常生动,面型圆润饱满,眉毛类似“八”字一样微微下垂,眼睛细长上挑,鼻头略大,鼻梁圆挺,樱桃小嘴,面部丰满圆润,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

      康熙五彩中的仕女画由于唐宋以来受宫廷绘画的影响,场景大部分以宫廷仕女们的生活坏境为背景。绘画技法则继承了陈洪绶的表现方法,仕女多用圆缓的线条,头部多用圆弧线。脸型塑造上,发髻高挽,脸庞圆润、丰满,鼻直口小似樱桃,眉如弯月微微下垂,眼线细腻上扬,衣服多为长而圆润的线条,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陈洪绶的《拈花仕女图》如图1所示,所画仕女,高雅脱俗,天真活泼,眉毛类似“八”字一样微微下垂,眼睛细长上挑,鼻头略大,鼻梁圆挺,樱桃小嘴,面部丰满圆润,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五彩人物图盘》如图2所示,画中仕女造型高雅,头带发譬梳仙髻,画面线条转折清晰,肩部较窄,颈长耳小,脸部圆润,眉目清秀,鼻高直挺嘴小,人物精致顾盼生辉。《仕女雅集图棒槌瓶》如图3所示,所绘仕女以墨彩绘高髻,脸部眉间宽,眼睛扁长,鼻直嘴小,衣纹描写流畅。从中可以看出康熙五彩中仕女与陈洪绶作品中仕女形象方面处理都有联系。

      

      图1 拈花仕女图

      

      图2 五彩人物图盘

      

      图3 仕女雅集图棒槌瓶

      (二)高士

      陈洪绶笔下的高士有其特有的面貌特征:面部多圆肥,不见颧骨,粗眉下炯炯有神的立眼,多画向上或向下的半个眼珠,高大鼻头,大垂耳朵,嘴巴极小。下颚该收处反而放大,显得饱满圆润,脸部拉长。人物的整体造型上不强调精准的比例,常作上尖下宽、头大身小、宽袍广袖,奇骇怪状。《对讲图》如图4所示,是陈洪绶中年时一幅出色的高士图,此图就是陈洪绶典型的高士面貌。

      

      图4 对讲图局部

      

      图5 五彩高士图棒槌瓶局部

      康熙五彩装饰中,高士在脸型处理上借鉴了陈洪绶的面貌特征,脸部一般无装饰,以线描为主,五官的处理与陈洪绶人物表现基本相同,面部圆润、无颧骨、粗眉立眼、鼻子高大、耳垂下拉、也绘有胡须,有老态龙钟之感。《五彩高士图棒槌瓶》图5所示,图中高士的绘制十分精细,其人物胡须为五络长髯写法,粗眉立眼,耳长而圆。

      (三)童子

      陈洪绶在童子的造型表现上,脸呈扁圆苹果样,眉毛短淡眼圆亮。口小唇厚无鼻梁,嘴巴圆而撅,小孩子的耳朵以圆厚为主。手足如藕节节胖。因此在不同年龄、性别、题材的脸型塑造上,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婴戏图轴》如图6所示,描绘四名儿童搭佛塔礼佛的情景。童子采用细劲的线条画出,层次细腻,风格典雅,设色明丽温和,技法纯熟,人物神形兼备,富有情趣。其中的童子的面部造型就是如此。童子头部鸭梨形与椭圆形。

      康熙五彩中的童子装饰也受到陈洪绶画风的影响,两者之间较为相似,也一样存在这些共性,如童子头顶束发、孩童无腰,在刻画小孩形象时,腰身显得短而圆胖,造型可爱。在五官刻绘上也有眼睛大而圆,眉毛短而淡,眉间距离宽的特征形成了嘴巴圆而撅,鼻子小巧,不刻画鼻梁的表现手法小孩子的耳朵以圆厚为主。小孩的发式也是非常关键,发式处理得当,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将更加的突出。《五彩婴戏纹碗》如图7所示,儿童戏耍的姿势各异,个个神采飞扬,线条勾勒飘逸流畅,釉彩采用渲染装饰,同时大袖子表现出儿童的“无腰”特征。头圆而大,头部发式以“留驻”显示出孩子的天真烂漫,眉间较宽,眼睛圆短,鼻一小嘴圆,耳朵圆厚,是五彩瓷典型的孩童造型装饰。

      

      图6 婴戏图轴局部

      

      图7 五彩婴戏纹碗局部

    四、陈洪绶绘画风格对康熙五彩创作影响下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创作面对多方文化的冲突,做到理性的思考,吸取各方长处,不盲目的追求,充分利用和发掘传统绘画的历史财富,分析其优点和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的纳为己用,再结合当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方能创作出更多符合现当代符合大众艺术审美的作品。

      [1]汪庆正.景德镇彩绘瓷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程金成.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王璜生.陈洪绶[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4]翁万戈.陈洪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5]陈传席.明末怪杰:陈洪绶的生涯及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J217

      A

      1005-5312(2016)05-0168-02

      本文标题:陈洪绶与康熙五彩绘画中五官神态的比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38279.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