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迎接
(湖北工程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基础乐理》是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普遍是安排第一学年,全国各地对于艺术联考的要求虽不同,但《基础乐理》在专业总分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是普遍的情况,考生对于《基础乐理》的掌握层次不同,甚至出现零基础的状况。因此,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基础乐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课程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教学重难点的关系
(一)课程自身知识内容的系统性
《基础乐理》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课程自身知识内容的系统性,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可以参考一些普遍运用的教材编写、编排系统性的教学进度计划。如李重光的《音乐基础理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和晏成佺、童忠良的《基本乐理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这两本使用面比较广的教材,除了音程是在调式之前还是之后学习不同外,其余内容的顺序基本相同,课程的系统性较强。(二)课程教学重难点
基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应该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如音名、唱名、音组和变音记号,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与基本的音值组合规律,自然音程、单音程及其转位,调号的书写与识别,调式音阶及调的关系,三和弦与七和弦,装饰音及演奏法。其中难点内容为:节奏的特殊划分、音值组合法、调式中的音程和特征音程、调式中的和弦、中国民族七声调式、旋律调式的识别、调性关系及转调等。教学中应该在遵循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把握这些重难点。二、课程核心知识点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课程核心知识点
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应该是与关键能力培养相关的重点中的重点,与难点应有所区别。核心知识点无关乎难易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且能够学以致用。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角度考查,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应该为:音的高低、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程、调号及大小调式、五声性民族调式、和弦、调的关系等。(二)关键能力培养
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从教学时间来看,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由于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安排,第一学期的教学不足12周,致使课程教学存在着学时紧的问题。加之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对本课程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方面和本课程核心知识点的把握欠缺,是造成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当前,教学手段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和PPT展示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探索适合高校音乐学专业《基础乐理》的多途径、灵活的教学法。充分运用在线视频课程、线上线下混同、翻转课堂、微助教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体现着既对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又要把握住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