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蓉婷
(云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出发点至当代性表现的落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曾谈到“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显然《傩·情》的创作团队坚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发言,一行人多次深入江西南丰县石邮村进行采风,秉承着对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敬畏之心,进行原汁原味的学习,对于这种高度浓缩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传统哲学观,强烈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创作未免喧宾夺主,如何进行当代性的转换就成为舞作宏观上的创作思考之核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创作品,《傩·情》将傩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素材加以保留、提炼,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特别是符合国际的一种审美需求来加以创作。例如“开山”段落中转斧的左右移动以及手上类似于武术套路的轮斧立圆等动作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运用后现代拼贴手段进行加工编排,融入一些扩展舞台表现力的群舞加以渲染,删减一些例如祭祖祭宗时的焚烧段落,运用舞蹈本身的逻辑再重新编织出我们想要的舞台舞蹈表达的语言。这一种恰如其分的艺术加工实现了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出发点向当代落脚点的迈进。
二、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文化精神出发至审美性思考的迈进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这段话是《傩·情》开场时的独白,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傩舞是中国人生命观、宇宙观的浪漫抒情,而作品《傩·情》是一场传统与当下、人与神之间的亲密对话,该作品舞段的块状结构、角色的选取,比如“傩公傩婆”等,对人物的刻画与情节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编导者在着力营造着自然之神与人间大爱的和谐、昌盛,歌颂人与自然只有在相互依存中才能获得和谐永恒。除此之外,“尚中贵和”的思维方式也为传统与现代之结合提供理论依据。“中庸之道”所传达的中和之美,正暗示着创作者应该合理把握创作之“度”,要求创作者不要停留在对原始仪式形态的复刻与照搬,而是要力图将时代、环境与艺术的发展所赋予民族民间舞蹈的心得力量融入其中,越强调乡土,我们的自我认同也就越清晰。因而,我们对于这样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研作品的审美思考,也应该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迈向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