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高校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是适应我国新时代的客观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审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我国大数据审计时代来临,同时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智能化审计,迫切要求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因此,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是我国新时代社会创新发展下高校面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二、创新审计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定位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爱岗敬业,有高度社会正义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审计人才;(2)培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审计基础知识、技能和审计专业素质,而且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胜任审计专业领域工作的审计人才;
(3)培养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性和学习力强的审计人才。
三、创新审计学科体系建设,拓展创新型审计人才知识结构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校应以“大审计”的理念搭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采用“平台+模块”方式创新审计学科体系建设。我们可以设立公共和专业两大平台,在两大平台的基础上再设置各个模块,各个模块又分有必修和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将来择业的方向来选择各个模块的选修课程。公共平台除了开设传统的人文社科之外,可以增加计算机辅助技术审计课程。专业平台围绕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模块展开,同时拓宽审计知识面,可以开展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课程。四、创新审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创新型审计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1)创新审计课程教学手段,推行学生独立和团体教学法。教师在审计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同时推行小组任务教学法,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进行教学任务讨论之后,小组每个成员的观点进行记录,由组长汇总发言,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2)创新审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热情。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个案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课前导入案例、课中应用案例和课后讨论案例,运用讨论式或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3)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审计人才实践教学模式。除了学校建立专门的审计实验中心,学生在校内保证一定课时的审计软件实训外,学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联姻”合作,建立长期的校外审计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机会到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企业的审计部门进行实习和实践,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