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救援工具对灾难救援的影响

  •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5190
  • 李春杰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一、研究背景

    (一)救援工具与救援速度

    救援工具与救援速度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救援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救援担架作为一种转运伤员的基本救援救助工具,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平时的突发状况以及战争救援活动中。但通常在灾难现场道路比较崎岖,救援人员到达的速度也比较慢。在救护车没有办法赶到的时候,救援担架能在这救护车之前赶到现场并迅速转移伤员。此外,在城市人们居住的高层中,当发生疾病等意外情况,担架也是最合适的救援工具。救援工作中,怎样让担架在运送过程中减少二次伤害让担架保持稳定,怎样在山路崎岖的环境下及时到达,在救援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怎么完成任务成为救援工作的难题所在。

    (二)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救援担架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早,有着丰富的古人设计的经验,但也存在部分应急救援装备功能比较单一简单,并且体积大、质量重,与便携式携带不相适应。国内目前多数救援装备基本上都是一个种类一种功能,规格型号不统一。在紧急救援的情况下,因为一些原因会造成混乱现象,所以救援工具在前往救援现场的过程中因携带不当等原因会造成损害,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救援担架在外出救援与医院里用的担架是不同的,在来回搬动的过程中会造成伤员的二次伤害。并且在执行抗震救灾与突发状况等任务时,救援人员需要徒步进入受灾地区进行抢救,救援设备大也很笨重,依靠人力运输时,很难到达受灾地域。

    二、市场调研分析

    早期的时候对伤员的抢救仅限于徒手的背,抱,两人抬等办法,最终目的是脱离战场环境,避免二次伤害。从矿难、泥石流、洪灾、地震的损害程度来看,几乎路面都被倒塌物所淹没。整个搬运过程中救援人员和伤员都是痛苦的,因为不科学的方法,最后得以存活的伤员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医学水平落后、对人体结构也不了解,许多已经骨折的伤员通过不合理的救援甚至加重了伤员的死亡并没有对伤员产生积极影响。

      灾难后路面被几乎被淹没,完全没有路面,人们行走困难。在多人抬得过程中也会因为倾斜的原因对伤员造成再次伤害。路况堵塞也会导致救援物资到达不了灾区。

    三、以人为本,从救援人员出发

    灾难过后,伤员或多或少都会在心理上有一定影响。 我们怎么能以人为本,从身边伤员的心理情感出发做设计,从用户角度进行设计尽可能最大化的减少伤员的心理阴影。

      怎样才能使担架更具有人情味和更加方便携带,怎样的设计才能避免伤员二次伤害?从学科本身出发,深化对工业设计学科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掌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全面统筹能力。

      从救援人员出发,怎样让救援人员更省力,更方便的携带担架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救援人员更想解放双手,改变传统方式的着力点,希望可以背在肩上可以达到更轻松省力的状态。而且躯干长的平均值在48厘米左右,髋围大约是96厘米。腰带和肩带的设计要能兼顾不同身高和体重的人,肩带可调节。担架的重量要均匀地压在人体上,不然会使人体的脊柱变形,所以要减小椎骨之间的磨损,符合人机工程学设计。

    四、结语

    产品设计会对救援工作需要产生重大影响,而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从救援人员和伤员两个人群出发,救援人员对担架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崎岖的山路需要徒步走到救援灾区时,救援担架要便于携带,省力,有更简便、舒适的手握方式;担架杆可成折叠式,担架前低后高,担架面展开平整,配合伸缩小轮,既便于移动又保持稳定;在救援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一人操作完成;担架面材料防水、容易清洗和消毒,着火后易熄灭。担架面要平坦、舒适、使伤病员尽可能少的感到痛苦;走山路时减少由担架倾斜而带来的痛苦。解决了救护人员短缺问题,大大提高急救效率。

      本文标题:浅谈救援工具对灾难救援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48658.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