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雯 冯 旗
(1.中南民族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一、背景介绍
《中国之梦》是张朝于2013 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品贴近时代主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时代背景方面,“中国梦”这一词是在2012 年被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之梦的每个音乐主题和构思正是对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长历程,切合了时代的主题和使命。在文化内涵方面,这首作品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他运用并模仿了象征东方文化的编钟、古琴、古筝等乐器的音色,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文化与音乐创作相结合,以钢琴为介质完美展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作品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内涵以及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特征,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二、曲式分析
该作品可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作曲家都有小标题,分别是“怀古”、“颂古”、“追求”、“灾难”、“复兴”、“憧憬”。作品采用了中国唐大曲“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变化原则。“大曲所注重的速度渐快,从而体现的“渐变”性,是系列性递进特点,适合于乐思的渐次变化展开,并逐步达到乐曲高潮,这一点与西方三部性套曲略异。”刚好在乐曲的“复兴”段,以和弦的方式出现了主题旋律,此段亦可成为音乐的再现。因此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可分为三部性曲式结构。引子部分由编钟音色的模仿进入,全曲编钟共敲响了四次,这第一次的钟声敲响了历史的大门,带我们走进远古文明。9-17小节开始低声部和高声部模仿古琴的声音,中声部出现作品的动机“降B、C”两个音,引子部分围绕这两个音进行发展,并预示主题的到来。
呈示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颂古”乐段,调性是降E宫,结构是A8(a4+a4’)+A8’(a4+a4’),乐段结构为方正乐段。右手声部从属音降B 进入,旋律隐藏在四十六的节奏中。左手声部保持二八的节奏,为右手旋律做铺垫。a’句是a 句的发展。左手声部中由原来的二八的节奏型变为四十六的节奏型,使音乐更具有推动力。右手声部中a’句去掉了第26 小节中向下小七度的跳进,变为不断向上推的形式,使乐句的音效更为宽广、更具有歌唱性。A’继续使用主题旋律,但是旋律以双手交替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声部,此时的音乐情感更加的深沉、饱满。第二部分是“追求”乐段,结构是B(b4+b4’+b5’’)非分正乐段,三个乐句的旋律形态都是“大山型”的,音乐在这一部分不断地离调,三个乐句是层层递进的。该乐段是运用了第30 小节的主题进行展开,并且音乐在不断的转调中推动了主题的发展。
展开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5-66 小节,55 小节是从编钟和声进入,这也是第二次敲响编钟,预示着灾难的到来,编钟和声持续了三个小节。紧接着运用从高到低的不协和的分解琶音,加强了音乐的紧迫感。其中横向的分解琶音有纯四度、纯五度的和弦,左右手交替是小二度的音程关系,这使得和声的效果更加尖锐。这种分解的和弦类似古筝的快速刮奏,声音的个性极强、且音域较广。第二阶段是67-72 小节、第三阶段是73-78 小节,这两个阶段都是在不停的转调,而且每一个阶段的转调,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上大三度转入,转调的过程中突出展开部的矛盾。这两个阶段是对第30-31 小节主题旋律的展开,节奏型大都为切分型节奏,都是2+2+2 三句式,第三句的两个小节都是前两句的缩减。第四阶段(79-88 小节)对主题的发展更加密集,音乐的矛盾冲突也更加严重,音程关系极不和谐,极需要被解决。
再现部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89-96 小节,是由第三次编钟的声音引入,暗含灾难后的复兴。这一阶段调性与呈示部有所不同,由降E 宫转为降D 宫。第一阶段运用26-32 小节的旋律素材,旋律在柱式和弦的高声部,左手声部由呈示部的二八节奏变为三连音的节奏型。这不仅是再现部声部层次加厚,而且音乐更加具有推动力。第二阶段为97-104 小节,与呈示部相同的是,这一阶段的旋律也在中声部,也是穿插在左右手之中。不同的是,呈示部的音乐情感表达的更深沉,再现部更多的是在表达灾难之后的复兴,描绘的是壮丽的山河。所以作曲家在右手在高音区用震音,模仿如水一般的声音,使主题旋律更加的优美、柔和。第三阶段105-113 小节,再现部第三阶段的调性由呈示部的B 燕乐宫调转变为A 燕乐宫调。第三阶段仍然保持呈示部中的“大山型”的旋律形态。
尾声(114-126 小节)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4-118小节,尾声运用再现部第一阶段的手法展开主题旋律。第二阶段为119-122 小节,右手声部用震音的形式模仿飞行时翅膀振动的声音,左手声部运用三连音的节奏型,音乐具有推动力。这里的震音震了十次,并且作曲家在谱例中标注了“这十次震音寓意着孔子为《易经》撰写“十翼”之十个飞翔的翅膀”。“《十翼》即《易传》,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著作内容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张朝老师自己也说道“《十翼》代表了十个飞翔的翅膀,孔子把易传分成十翼,当十翼同时作用是,就能达到世界大同了。”这一阶段,音乐走向是从低音区走向高音区,营造出上升的空间感,也寓意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第三阶段为123-126 小节,123 小节运用四度、五度和弦,在高音区模仿钟磬的声音,渲染了梦幻意境。125 小节以编钟的形式收尾,与开头做到了首尾呼应。
三、对“编钟”、“古琴”等传统乐器的运用
(一)“编钟”的运用
全曲由编钟的声音为主线,将作品贯穿起来。编钟一共敲响了四次,第一次是作品的开头“怀古”部分,神圣而古老的编钟敲响了历史的大门,给人以辽远、清新洒脱之感,仿佛是带我们走进它要诉说的故事中。第二次钟声的敲响(55-57 小节)预示着灾难的到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第三次的钟声(89-93 小节)代表民族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站起来了,民族逐渐走向复兴。第四次钟声的敲响(114-118 小节),表达了人们对未来到憧憬,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其中编钟的拟音手法分为敲击和拨奏两种。作品一开始用ff 的力度模仿敲击编钟的声音,敲响了历史的大门,带我们走进远古文明。“在西方理论家看来,五度叠置和弦应属于近现代和声技法中的一种,和声学明确要求‘不允许平行五八度’,因此该结构在西方传统作品中亦不常见。中国音乐强调清淡、雅致的风格、而五度叠置和弦使该和弦的音响效果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在五度基础上,又加入了小七度与增四度,协和与不协和音程音程的结合,形成了神秘而庄严的和声效果。在一篇对张朝老师的访谈中这样写道“我用五度音程表现编钟的空阔感,增四度表现音程的金属感,用小七度表现编钟的敲击感,由这三种音程共同组成编钟和声”[4],此作品中的这种和声被称为“编钟和声”。
紧接着的一段旋律像缓缓流动的小溪,氛围庄严而祥和,第二种是模仿拨动数个编钟时灵动的声音。两种方式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音响效果,能感受到大型编钟的具体形象在面前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