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德彪西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著名音乐家,他开创了印象主义派别的音乐,推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的发展。德彪西的一生作品数量繁多,而且类型多样,在其音乐作品中,钢琴曲对他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就以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月光》为例,对其音乐特征以及演奏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德彪西钢琴曲概况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首创者,他的作品不仅带有浓厚的印象主义风格,同时其中又融入了个性化自我的元素,带有较为强烈的个人特点。在其早期作品中,还是会明显看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影子,在其音乐风格完全定型以后,其音乐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印象主义的特色,比如说创作于1900 年的《月光》。在作曲家的创作生涯中,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促使作曲家能够不断探索音乐创作的新道路和新模式,逐渐摆脱传统、过去的音乐理念的束缚,发展出全新风格的创作。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充满了创新性思维,在欧洲音乐道路上开辟出了印象主义的道路,开创出了音乐史上的印象主义流派,因此,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对于整个音乐史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德彪西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而言,在其作品中的调式突出反映了流派的风格特点。德彪西打破当时主流的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在曲目中多使用调式9,不断发展和完善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二、德彪西钢琴创作的背景
一个音乐家其创作出的曲目风格,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彪西自幼虽然在家庭中,没有浓厚的音乐氛围,父母都是商人,但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较高的音乐天赋。这种环境下,虽然德彪西对于在专业音乐理论基础的认知上,存在这一定程度上的欠缺,但是却同时也能够让德彪西更少的受到当时主流音乐的影响,其音乐的创作道路更具个性化和自由化。就其作品《月光》为例,创作道路也并不是完全平坦的,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月光》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首先,从文学创作方面,在德彪西18 岁的时候,就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目,一直到他去世的前三年,持续了35 年的创作生涯,在这一过程中,德彪西也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钢琴创作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创作风格的发展阶段而言,可以分为早期和成熟期,在成熟期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已经基本定型。也可以根据历史阶段的不同,分为早、中、晚三个创作时期。德彪西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价值,有着一定的借鉴和融合,以其代表作《月光》为例,在创作时就渗透了魏尔伦的《明月之光》的文化内涵,在对其进行加工的基础之上,赋予了钢琴曲更加优美的意境和文化色彩。对于诗歌的组合和融合,也让《月光》这首曲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艺术色彩,也进一步的推动其钢琴创作风格,超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艺术创作层面上。音乐、美术同属于艺术领域,其存在也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在《月光》这首钢琴曲问世的年代,正处于19 世纪90 年代初,在绘画领域盛行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在这样的美术领域发展的时代特点之下,音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个时期德彪西在这样背景的影响之下,也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印象主义的元素风格,同时,由于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不止受到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多方面背景之下而形成的。在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作品的影响下,德彪西的作品还带有一定成分的浪漫主义。通过结合浪漫诗歌来赋予曲调浪漫色彩和丰富的情感,在钢琴曲的演奏过程中,再通过和声、配器等巧妙辅助,让听众更能够走进钢琴曲的世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会音乐意境之美。
三、《月光》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采用单三部曲结构,具有完整和清晰的框架,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这首曲目的节奏结构安排巧妙,前26 节的节奏都以平缓、抒情为主,更加能够衬托出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迷离。在第42 节,节奏会逐渐加快,并且在左手进行和弦的分解,利用动态的音符,来将夜晚的微风拂过整个场景传递出来,与之前的寂静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到了72 节,又继续放缓了音乐前进的脚步,对最开始的寂静之夜的神秘进行回忆。钢琴曲的末尾之处利用平缓的调式和分解和弦,对其作出细微改变,来结束整首曲目,让人们能够跟着音符再次回到安静、朦胧的月夜之中,品味神秘且意蕴深长的意味。其次,从旋律上来看,在钢琴曲的创作来看,曲子的旋律是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分析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德彪西的《月光》虽然没有华丽的点缀和修饰,整首曲目的旋律较为朴实、平缓,但是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有利于听众在聆听钢琴曲的同时意境的进入和感受。作为印象主义流派的创作者,德彪西不只约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对该区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在演奏的过程中,相比较于左手,右手具有更为清晰的旋律。
再次,从节奏上来看,《月光》这首曲目相比较于其他同时期钢琴曲而言,节奏更为不固定,在9/8 拍的曲子上,多使用16 分或者是8 分的音符。在其中还加入了很多三连音,能够对于节奏和二连音进行高度融合。而且过渡自然,具有较好的连贯性。
再次,从和声上来看,通过曲目种不同的音调之间的融合,能够让整体的音调更加和谐。在德彪西《月光》这首钢琴曲中,融合和声的而运用颇为巧妙,体现胡起深厚的音乐功底和音乐驾驭的能力。他对于色彩性和弦的运用也体现了德彪西的敏锐的音乐洞察力。通过对于主体的各部分中四五度和弦的感受,能够带领听众走进月夜美景,在音乐世界中放松身心。德彪西对于色彩和弦的运用,让整个钢琴曲具备个性化的意境,并且向听众传达出的特感受,让听众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月光笼罩之下夜晚的静谧美好,让钢琴曲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拉近,和听众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产生交互和共鸣。
最后,从意境上来看,德彪西利用自身对于月夜的感受和解读,将其通过钢琴曲传达给听众,让整首《月光》的音符更加具有穿透力,增强了听众音乐鉴赏的感受。意境作为钢琴创作中的最高境界,意境体现了钢琴曲目创作与音乐家自身的思想文化内涵之间的融合,利用钢琴曲中的音符和旋律,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进一步传递给听众。在聆听首钢琴曲《月夜》时,我们也跟随着曲调走进了优美的月夜之中,随着音节的变化,我们逐渐好似在其中感受到了轻袭的晚风和夜晚的凉薄,德彪西并未创造出深邃、内涵丰富的意境,而是在月夜美景的传达之上,给听众留出了更多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引导听众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