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娥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淮剧团,江苏 盐城224700)
淮剧的表演贴近现实百姓,其曲词多与当地百姓有关,比如形容百姓劳作的秧歌、生活中随口喊的号子等方面,都是淮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淮剧表演的艺术风格,从表演的风格特点中,深入了解淮剧,让更多人知道淮剧,喜欢淮剧,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一、淮剧唱腔的特色
每个戏曲表演,都有其独立的特点,因此才能成为一方的戏曲代表,而淮剧属于江苏一带的戏曲代表,因此淮剧唱腔也是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如唱功方面的特色、乐器方面的特色、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戏曲剧目的特色等。(一)淮剧的说唱特色
淮剧本身的曲目就是以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为主,从而诞生的曲剧,像赶牛所唱的、田间劳作的戏词、街头巷尾随口喊的号子,甚至是那些要饭的人所用来赢得他人同情的戏词,结合江淮一带的乡音,这才诞生了今天的淮剧,淮剧的曲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历史感的淮调,一种是自由调,两种曲调唱法各有特色,比如淮调,则显得比较的僵硬,有种不顺口的感觉,但听习惯了却声声入耳,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这淮调的由来时间比较长久,因此也被人们称为老“淮调”。自由调的由来是受到了安徽一带的戏曲的影响,且是近现代,因此唱法以说唱为主,在表演上显得很自由活跃,很随心所欲。(二)淮剧发展传承更亲近人情
任何一种戏曲,都要有发展和传承,否则就失去了戏曲文化的意义,而淮剧在传承过程中,与其他戏曲相比,其过程更显得有人情味。前辈与学徒,或是拜师学艺,通过亲密的师徒关系,对淮剧进行传承。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师父是亲力亲为的,如师父进行淮剧的表演,有徒弟在一旁观察总结,如戏曲表演中,表演者的动作、脸上表情、曲词的唱法等,都是由师父亲力亲为,向徒弟展示之后,由徒弟自行模式。师父作以引导,不仅能够让徒弟更深的了解淮剧,而且在思索的过程中,还会引发灵感,创新新的曲目等。(三)淮剧曲目的多样化
淮剧兴于江苏一带,但随着淮剧的不断兴起,现如今淮剧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发了人们的喜爱和追崇。而在江苏,淮剧也有着地域上的分布,如以淮河为界限,分为上和下两个地区,而淮河的上边,被人们称为东,淮河的下边被称为西,东西两个地区的淮剧各自发展,都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但淮剧是融合了东西方两个地区的特点,从而又是一个新的特色,因此赢得了人们的热衷,东西两地的淮剧特色,也相互融合,共同的发展,将淮剧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淮剧的东西区别划分,从而才有了淮剧的表演内容比较多,在许多方面都有涉及,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贴近生活,从淮剧和自由调两个唱功的区别上区分,将表演内容也是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接近于现代,第二是比较传统的,但无论在哪个时间点,其内容的体裁是固定的,比如传统的剧《岳飞》《赵五娘》等一批经典性的剧目,除此之外,还有爱情类的,比如《七世姻缘》等剧目,以及近现代的,红色革命《渔滨河边》等剧,随着时代的发展,淮剧一直紧跟时代需求,不断的创作出新的戏曲内容。
(四)淮剧的独特表演特点
其实不难发现,淮剧的唱功、曲目、语言等都有属于自身的特点,那么在进行淮剧表演的时候,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要了解,淮剧的起源史,淮剧是受到安徽戏曲的影响,而在清代安徽戏曲的一部分戏曲班是在京城表演,因此安徽戏曲和京城的京戏之间产生了联系,互相学习对方的亮点和特色,而后期的淮剧,是受到了安徽戏曲的影响,因此淮剧除了自身的表演特点外,还融合了安徽戏曲特点和京剧的表演特点。因此淮剧的表演中,就拥有了更多的表演方式,像京剧的一些唱法,表情、动作以及神态等,这是吸收了京剧的一些特点。而像一些打斗动作方面,则受到了安徽戏曲方面的影响,比如常见的倒立、翻跟头、手帕的运用等。
二、唱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无论什么戏曲,其唱腔各不相同,如拉长调,就像是语气助词,让人们加深印象,如唱悲伤的腔调,人们通过腔调,结合曲词,即可感受到一股悲凉涌上头,通过曲调配合曲词,可以给人心理上的震撼,而且淮剧的强调较多,具有近百种的曲调种类,当然淮调和悲调作为通用式的淮剧腔调。除此之外,常遇到的还有春调、下河调等腔调。如在淮剧的代表作品《哑女告状》中,通过悲调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这部戏剧本是一个起落较大的剧目,其内容更是突出‘正义不会缺席’,给予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在戏剧中主角陈光祖和掌上珠之间的感情,通过悲调的唱腔,将其完美的表现出来,符合人物关系,特别是将陈光祖的走投无路以及对于掌上珠的感情,展现的淋漓致尽。而掌上珠的唱腔,也是符合情境的,对于陈光祖的那份爱,以及家中变故之下的无奈,让她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而这个希望就是陈光祖。两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在悲调中,将感情完美的衬托出来,也为后边的结局反转打好了基础,从而令观众落泪,由悲到喜的转换。
除此之外,还有淮剧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部剧在在许多戏曲类型中都有展现,如秦腔、京戏、黄梅戏等戏曲中都有展现,其选用的腔调也是淮剧中的悲调,因为此剧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故事,整个剧目的表演内容中,没有过多的配乐衬托,也没有丰富的语言,反而有些单调,但当曲词出来后,顿时观众就被吸引,深深的陷入其中,因为本身的艺术色彩,已经通过悲调结合曲词,完美的展现出来,是不需要其他东西来格外的修饰,如果非得修饰,反而显得累赘多余,因此,这样的艺术展现正是通过唱腔,将人物的形象展现出来的。杨乃武是一个不幸的人,遭受了太多的痛苦,甚至对于生活失去了信息,他的要求很简单,只是希望有一个简单而平凡,不受别人打扰的生活。在淮剧表演中,杨乃武的扮演者是梁伟平,梁伟平在戏剧表演中,唱腔的是非常符合悲调的,声音中带着颤音,给人一种瑟瑟发抖,无可奈何的感觉,配合着悲调的配乐,将杨乃武的凄惨和无助表现了出来。
对于悲调的运用,杨乃武这个人物是非常符合的,凄惨的故事内容,配合着淮剧中的主角悲调,抑扬顿挫,有起有伏,让人的内心也跟着旋律漂浮不定。特别是梁伟平的唱腔,更是有一种悲怆的气息,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同时因为声音的起伏不定,从而又让人感受到了在无奈之下的愤怒,对于这不公的人生的一种发泄。可是更多的,还是绝望与无奈,以及心死。梁伟平通过悲调的唱腔,将杨乃武这个人展现的非常完美,让人真正的深入到了故事当中,情景再现,使人泪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以上两个例子便是以唱腔,来展示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将戏曲展现给观众,让人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感受淮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