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大学生线上“采风”课程思政探析

  •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747
  • 胡 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时代的发展促使传统高校“教与学”模式发生改变,特别是线上教学模式的兴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采风”课程由传统的线下校外实践方式改成线上展开,以往的授课体系必须为适应新的教学形态进行更新。

    一、“采风”实习环节的“思政属性”

    (一)采风的历史沿革

    采风,出现于中国先秦时期,是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活动,由于民间歌谣最适宜表达民情民风,所以成为古代统治集团了解民众情绪,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

      1918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支持刘半农等教授设立了歌谣征集处,向全国征集近世歌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采风”泛指采集一切民间创作和风俗;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采风活动搜集整理了如《陕北民歌选》、《顺天游》等民歌、民谣与民间故事。

      1958年,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全国掀起了新的采风运动;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了新一轮工程浩大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成为迄今为止采风活动的典范。而今,作为艺术类院校的“采风”实践环节,是通过预先设定行程路线、时间节点,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文化、建筑、服饰特点的集体活动,是搜寻设计创作灵感的校外实践课程。

    (二)“采风”实习的培养目标

    “采风”实习是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经过三年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通过校外“采风”环节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综合性设计调查活动。其培养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生活的机会;积累各种创作素材,感受丰富的中国服饰文化遗产;吸收民族特色艺术,从中汲取灵感,为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服务。

    (三)“采风”课程的实践体系

    目前我国艺术类院校,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采风”建立暑期社会实践、下乡采风、教学实习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已成为该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值得借鉴和学习。

      由此来看,“采风”实践环节是带有天然的“课程思政”属性。(如图1所示)

      

      图1

    二、“采风”课程思政开展背景

    作为专业实践课程,以往教师注重学生安全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较轻视“采风”实践环节所蕴含的思政环节,如弘扬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史”学习等活动开展以及“教与学”体系变革的当下,强化“采风”课程思政的实施,加强大学生国家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养成,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精神基石“道德与艺术”结合到采风作品中,陪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与美育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三、改革“采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采风”的课程思政起始于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凝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如图2所示)。“采风”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需时刻引导学生感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当地的生动实践,感受在党领导下少数民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其建设目标为:

      (1)专业目标。通过专业教学,探索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包括服饰、图案、工艺品等,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元素服务。

      (2)思政目标。关注民族进步发展动因,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变迁与中国革命史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综合目标。以线上收集摄影图片、绘画作品等形式各异的灵感元素作为载体完成设计作品,通过宣传展示采风成果,达到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的目的。

      

      图2

    四、重构“采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教学梯队架构建设

    除做好“采风”实践课程再设计,挖掘思政资源外,教学梯队架构的建设是顺利开展“采风”课程思政的组织保障。(如图3所示)

      

      图3

      1.成立教改团队。支委党员牵头组建党员教改核心团队,以专业聚焦、思想聚焦为目标,完成“采风”课程思政教改方案:“采风”实习大纲、简介、实习指导书、校外实习计划表、安全责任与告家长书、采风课程安排等教学文件。

      2.搭建教学管理团队。搭建由5位党员教师加1位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分别负责思政宣传、专业授课、答疑指导、作品审核、成绩评定模块。

      3.建立学生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梯队。学生辅导员从17级97位学生中组织17名学生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分班组成梯队,保证各班线上“采风”授课过程中课堂秩序与思政引导。

    (二)课程任务模块的构建

    课程内容构建注重引导性和探索性,以设计流程为支架,形成“递进层级式”的三个互相依存课程内容模块,(如图4所示)。教学内容围绕大主题“时代新人筑梦行”展开,以“重走红军长征路”为主线,由此展开中少数民族发展变化的调研。

    (三)教学内容的构建

    录制与上传课程资料至学习通“采风”课程网站:“如何开展线上采风课程思政导引”、“西藏农奴的故事”、“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在武汉”等;民俗文化部分:“香格里拉迪庆”、“大理”等;传统工艺部分:“《锦绣娘》苗族服饰纪录片”、“非遗传承——傈僳族火草织布”等。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采风”课程思政是通过线上授课来开展的:首先是全体教师线上分班动员,布置任务、答疑解惑;其后是开展“红色思政导引”、“实习报告指导”、“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任务模块的线上授课。使学生明确课程性质、完成任务与要求。

    五、“采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一)党员教师政治站位

    此次的“采风”课程思政以“采风——时代新人筑梦行”课程思政为开局,强化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一支能够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教师队伍。

    (二)提升专业设计结合课程思政能力

    此次的“采风”课程思政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采风地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中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课题探究,收集与非遗等有关素材为专业设计服务,以点带面扩展学习面,带动党员人人参与新的课程思政建设。

    (三)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能力

    “采风”课程思政结束后经过筛选,52幅较为优秀的宣传作品合成20张KT版参加“采风”课程思政宣传展览,其中涉及“四史学习”、“初心使命”等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体现了我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采风”过程中,党员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97位参加“采风”课程的学生中有效投稿51篇,占比53%,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自信,抒发爱国情感。

    六、“采风”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通过“采风”课程思政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从最初迷茫,到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学习效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宣传学习“四史”较初浅;线上思政教学的渠道不宽;个别学生有迟到现象;积极主动参加“学习强国”征文活动的学生没有全覆盖等情况。

      响应学校党委号召把课程思政与线上教学结合,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一种创新和尝试,更是授课教师坚定信仰、拓展学识、厚植理论的途径。如何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把专业课程思政做灵活、做生动,让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获得精神的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课题。

      本文标题:大学生线上“采风”课程思政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5189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