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强 农旭安 何新强 岑炜敏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526100)
一、前言
砚,也称为“砚台”。文书四宝中的一宝,以笔、墨、纸三宝紧密相连。其中,端砚除了可以作为磨墨和以笔蘸墨的用具作用之外,还可以作为独特的欣赏器物。目前,砚台慢慢变成不是生活的必用品了,在大多数生活中只能当作装饰品,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巧思与寄意,对传播端砚文化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起着关键的作用。二、端砚的发展历程
端砚的砚石产于肇庆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其中端砚砚石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的砚石为极品。而砚台的起源于人类磨制石器技艺,称“研”。直到汉朝,砚台才有了纹理雕饰,砚上也有承墨、砚心的区分。端砚始于唐武德年间。唐代的端砚,整体主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并复杂的雕饰雕刻,只存在一些简易的图形,砚台的主题主要以花山水鸟和古纹为主。端砚誉满天下的隆盛时期是宋代,当时文人墨客开始喜欢风雅之砚及赏玩砚台的兴起,其艺术和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多彩,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逐渐增强。端砚逐渐从单纯实用的文房用品,逐渐演化为实用与观赏相融合的工艺品。清代端砚在制作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因石的形状去构图、因砚的材料去施工加艺的砚雕艺术原则,增加了“随石赋形”,就是根据砚石本身的形状来赋予其雕刻内容,制作“天然砚”,技法也从浅雕发展成浮雕,使砚台外观更具有层次感。然而由于受社会动荡、抗日时期肇庆沦陷等原因,端砚的十大名坑多数都荒废停采,砚石缺失,端砚的生产制作几乎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端砚也慢慢的恢复了生产制作。三、端砚的当代价值
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在“诸砚石之首”的基础上,与其有很强的观赏性也是分不开的。端砚的价值贵在端砚的品质及制作工艺上,品质极佳、巨匠的精美做工的砚为极品。端砚作为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宝,其艺术价值极其重要的。在制作端砚的过程中,雕饰最为重要,雕砚工艺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了砚的艺术价值。“端砚石巧夺天工”,端砚的雕刻工匠历经了千百年的锻炼,才开始形成因石构图的工艺,因石构图是根据石的品质和石的形态选择最能表现端砚石特点的主题、立意、形象以及雕饰技法、等进行雕饰艺术创作。正因为这些独特的雕砚工艺才使得端砚有活灵活现的形象,天然文雅的风致,自然增添了具有端砚特色的艺术。四、端砚的传承状况与挑战
(一)端砚生产的保护现状
从端砚政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端砚的传承及生产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及社会的关注,但是封坑的政策使民间的名坑砚石资源越来越少,端砚石到当代的工匠手上已经寥寥无几,有好题材、好构想,也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封坑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砚石资源日益缺失紧张的状况,从而出现了盗采砚石的现象,如:封坑后的抗仔岩,频繁遭受盗采者的火药暴力采掘。这种行为带来了两大灾害,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及造成砚石资源大量浪费,为端砚技艺的传承埋下了隐患。(二)端砚传承人的现状
雕刻技术的继承主要是家族继承和师徒继承两种模式。家族式技艺继承的益处是可以体现锦上添花和积极进取的创新想法,以及保证了端砚制作的特色与众不同、市场难求。也正因如此,家族传承也存在在不包容性。家族式技艺传承样的技艺传承方式打破了家族方式的不包容性,来继承技艺的传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三)传承的意识较为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概念在我国宣传的力度起初是不大的,因加上慢慢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许多人便缺少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都落在了许少数人的肩上。如: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不只是少数人智慧的传承,而是我们国家智慧的传承,与我们是一脉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只要继承之后这些特色才会慢慢的体现给国民及全世界的人看,展现国家独特的文化。但是现在人们对于继承非遗文化的意识较为单薄,基本上都是因为国家政府的宣传、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才重新又重视起来,不仅如此,在追求利益的市场下,端砚制作生产的行业也出现了重量不重质的现象,相应的影响了端砚制作水平的标准。现在的非遗文化传承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较少人提非遗文化的话题,缺少大众的监督及高文化水平人的参与。端砚的少拥有制砚技艺精湛的师傅的力量是微弱的,虽然他们对端砚的制作技艺较为精湛,但是对非遗文化方面的问题等并不熟悉,这就需要社会及群众的关注及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