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巧珍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前言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音乐养生的理念。通常情况下优秀作曲创作者,一般都是调理身体五脏六腑的高手。在我国古代的医学中,人类身体的五脏和五音相互联系,五音可以调节五脏,这说明在调理身体方面, 音乐极具调理功效。二、中国古代音乐养生概述
在古代中医治疗中,通常不用针灸或中药治病。为了减轻病症,会采用音乐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病,注重通过音乐影响病人的心理,调节病人的身体机能。我国古代与中医有关的书籍《黄帝内经》早在距今两千多年说到音乐可以治疗身体疾病的说法。《左传》中也提到,音乐可以调养身体,它的功效和药物一样,可以促使人类的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皇家就会配有相应的乐队,不单纯为了给皇家提供音乐,还有一个目的是通过音乐调理身体。人们常说百病生于气,在中国古代中医治疗中,也提出气止于音的说法。因为在中医心理学提到,音乐可以促使聆听者的内心产生变化、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聆听者的身体。在聆听中,可以通过曲调节奏变换的方式,调节聆听者的情志,从而达到脏气共鸣的效果,促使血脉流通,开拓聆听者的精神世界,保护聆听者的心脉。在生理学上提到,如果音乐旋律跳动的节奏与人类生理变动,例如心率、心律等相类似时,就会产生人类生理反应,身体逐渐与音乐变动相适应,在适应中不断调节。
古代还提倡用音如用药的说法。古籍记载,很多中医都明确表示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音乐治疗的效果基本上与药物治疗别无二致,对人类的身体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音乐也需要像中草药一样进行炮制,相同的乐曲节奏,如果用不同的乐器、旋律、力度、和声演奏,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对人类的身心造成不同影响。用音乐治疗身心也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在中医学上被称为正治和反治。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来说,聆听平缓舒和的音乐可以引导患者的心绪与音乐节奏形成一致的状态,抚慰患者的心绪,帮助聆听者通过音乐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通过悲伤的音乐将自身的烦心事带走,通过欢快节奏发泄兴奋的情绪,促使聆听者的内心达到平和的状态。
既然音乐能够疗疾,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份发表于瑞士《神经科学前沿》的杂志提到,日本医学研究发现,人类在聆听钢琴、小提琴等自然音源构成的音乐时,可以有效降低精神上的疲劳感,通过精神影响调节身心,帮助人类调理心绪。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让大脑中脑干细胞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放电频率,从而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起到改变人类情感、情绪、心理以及行为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是很容易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它没有国籍,不在乎语言,仅仅通过旋律就能虏影响听众的心情,这对调养人类身体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合适的音乐可以起到调节身心、安抚情绪等作用,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疾病的效果,它除了既能让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还可以养生健体、开阔胸襟,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久而久之,达到祛除病痛的效果。
三、古代音乐养生起源
养生,在古代被称为“道生”、“摄生”、“养性”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调养身心,提高身体素质;通过恰当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从而实现身体健康的目标。我国古代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时间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养生理论体系,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养生思想,比如古人提到的“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平衡等。我国中医认为真精元气是生命发展的源泉,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意志产生重要影响。音乐与人类身体健康具有直接的联系,能够调节精神。早在《内经·素问》中便记述了“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不同的音阶,并提出这五种音阶对人类的五脏产生重要影响。音乐中的“乐”字最早产生于甲骨文和金文,“乐”字用现代文翻译就是“音乐”,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直接联系。提到神农氏,人们都知道他是尝百草的创始者。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神农氏是琴的发明者。神农氏在创作音乐之前就已经领略过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熟悉溪水、海浪、鸟类啼叫、风雨天气等不同大自然中各种声音,从而促使他发明了五弦琴。从古代书籍中了解到,神农氏在日常生活中采药时会认真观察动物,并将动物的声音记录下来;也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分析人们在织布中发出的声音,并将织布用的麻绳作为琴弦,通过拨动琴弦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促使他产生出创造琴的思想。在制作琴的过程中,神农氏用一根桐木将其挖空削平后,取出三尺六寸长的桐木作为琴身,然后用麻绳将其制作成粗细不同的琴弦,并将其安装在琴面上,这五根琴弦分别是宫、商、角、徵、羽,由此就出现了现在人们常用的五弦琴,在古代被称为神农琴,这种琴弦发出的五种声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通,通过琴弦节奏、声音大小的变化,可以对人类身体起到不同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