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诗词歌赋现代诗歌
文章内容页

血凝情铸民族魂(叙事诗)——十年前汶川地震大救援回忆

  • 作者: 赵杉领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18-05-12
  • 热度96543
  •   2008年5月12日,以汶川为中心的一百多个城市、乡村突发一场惊世地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救援闻名于世。那些无名英雄们用汗和血、心和情,演奏了一曲撼天动地的民族壮歌。其景其情,可歌可泣,可佩可赞。

      一

      一刹时,天柱动。
      山摇地裂,房倒楼倾;
      黄尘盖地,日月朦胧;
      走兽恐吼,飞禽惊鸣……
      一场惊天魔难,
      吞噬了多少无辜生灵!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
      十四时二十八分,
      以汶川为中心的一百多个城市、乡村,
      突发了一场惊心震魄的——
      8·0级强烈地震。
      顷刻间,十万平方公里的群山莽岭,
      在剧烈地抖动。
      千千万万中华同胞啊,
      蒙难于一片废墟之中。
      群山在恐呼,遍地是血涌,
      城镇在凄唤,村庄正悲恸……
      警讯,飞传神州南北成、乡;
      警讯,上报各级党政部、厅。
      党中央,即刻召开紧急会议;
      国务院,当场下达抢救命令。
      总书记,亲自部署;
      温总理,立即起程:
      在灾难突发的第一时间,
      亲率抗震救灾指挥部——
      向着遭受灾难的同胞——
      连夜飞行。
      紧急开进了——陆海空三军将士;
      火速出发了——各省区公安干警;
      连夜上路了——一支支消防队伍;
      马上起程了-——一队队医疗精英……
      民政部,财政部,
      卫生部,商务部……
      举国上下,雷厉风行:
      派人员——进发!进发!进发!
      向灾区进发!
      调物资——供应!供应!供应!
      无条件供应!

      二

      蜀道难,难似上青天!
      通往灾区的路啊——
      桥梁断裂,隧道塌坍,
      路面被泥石流深埋,
      路基已经大段塌陷。
      救援车队喘着粗气,
      排成了无奈的长串。
      暴雨——肆虐地恶降;
      余震——正接连不断。
      救援车队,道路遇阻,
      各路援军,人心如煎。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困难——摆在面前,
      救命——刻不容缓!
      此刻,在这道路不能通行的时刻,
      灾民正危难!
      同胞在呼唤!
      此刻,在这道路不能通行的时刻,
      一架架直升机——奉命起飞了,
      载着先头救援空降兵,
      驶向了雷雨交加的——
      崖顶,云端。
      此刻,在这道路不能通行的时刻,
      全副行装的——
      消防特派组,
      武警突击连,
      海军陆战队,
      陆军加强团……
      各路齐发强行军,
      跋涉于崩石滚动的——
      险峰,深涧。

      三

      十万平方公里啊!
      一百多个乡镇。
      数千万同胞的生命啊!
      正面对着无情的死神。
      十三亿中华儿女啊!
      哪一个不牵肠揪心?
      灾难——就是呼唤和号令!
      时间——决定着死亡与生存。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
      北京、上海、长春。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
      郑州、武汉、深圳。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
      香港、台北、澳门。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天涯海角的——
      旅外侨民,
      十几万救援大军啊!
      从四面八方,
      向着同一个目的地——
      挺进!挺进!挺进!
      啊!这大军何止十几万?
      还有一批不属调遣的——
      无名志愿者,
      谁能把这个数字计准?
      在众人奔忙的营救现场——
      谁是志愿者?
      谁是调遣军?
      谁是远道来?
      谁是当地人?
      连新闻记者的眼睛,
      此刻也无法辨认。
      都是同一张紧张而焦急的面孔,
      却呼喊着南腔北调的不同口音。
      这是一支自发组织的救援队——
      人称“十三义士”的唐山人。
      他们中间有父子,也有弟兄,
      因为来得匆忙,
      甚至没有告诉家里人。
      这是十名志愿者,
      来自山东一乡村。
      他们开着自己的农用三轮车,
      全程三千多公里,
      四天三夜车不停。
      这是一对夫妇自愿者,
      不约而同齐报名。
      他们把幼小的孩子留在家,
      托付给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这位青年虽然也穿着军衣,
      但此刻却是一名不在编的兵。
      他服役于海军某部,
      请了假回家结婚。
      在途中临时改变了乘车方向,
      直奔灾区而来——
      执行“军人的使命”。
      这位老人已白发苍苍,
      正忙着为子弟兵抱衣、拿帽、递毛巾。
      回头间不禁神一愣:
      救援的排长就是他的孙。
      这名汉子双手都磨出了血,
      血、汗浸衣湿淋淋。
      当记者问他姓名时,
      他流血的大手掏出笔,
      在汗淋淋的胳臂上写下了——
      铮铮六个汉字——
      姓——中国,
      名——公民。
      千军万马的营救大军啊!
      谁能完全统计出他们的——
      岗位、住地?
      年龄、身份?
      千军万马的营救大军啊!
      此刻没有昼夜,
      忘记了时辰,
      任沙石扑面,
      任暴雨浇淋。
      嘴里喊着同一个声音——
      抓紧!
      抓紧!
      抓紧!
      心里装着同一个使命——
      救人!
      救人!
      救人!

      四

      温总理,匆匆走下直升机,
      踏乱石,急步直奔重灾地。
      冒着余震一处处察看灾情,
      擦着汗水一遍遍发出指示:
      “同志们!
      营救同胞的生命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只要有一丝希望,
      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
      下百倍的努力!”
      总理的声音沙哑了,
      身边的人们多想扶一扶——
      他老人家那极度疲劳的身躯。
      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堆,
      总理向被困的学生呼唤着——
      “孩子们!一定挺住啊!
      解放军正在营救你们。
      不要恐惧,一定坚持到胜利!”
      临时防震帐篷里,
      总理弯下腰,
      为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擦去着行行泪水:
      “孩子,不哭,
      坚强地面对灾难,
      我们和你在一起。”
      此刻人们看到:
      总理那苍老的眼眶里,
      已滚出热泪滴滴。
      操劳过度的总理啊!
      徒步奔波了多少险路?
      人们来不及计算;
      冒雨察看了多少帐篷?
      人们顾不上统计。

      五

      望着这牵肠扣心的营救场面啊!
      收不住热泪涌眶。
      陆军、空军、海军,
      武警、民兵、消防,
      绿衣、白衣、红衣,
      闽话、蒙语、京腔,
      谁也无法核实他们所在的单位,
      谁也难以澄清他们都来自何方。
      然而,
      能够清楚看到的是——
      他们匆遽奔波的身影,
      满身滚流的汗水,
      炽热焦虑的目光。
      “孩子啊!你们太辛苦了,
      吃一口,才对得住大娘。”
      灾民老太太把煮熟的鸡蛋——
      一个个塞到子弟兵们——
      流着血的手上。
      “老爷爷!您累了吧?
      别碰坏了您那美丽的勋章。”
      被营救的孩子伸出受伤的小手——
      抚摩着白发老将军——
      汗泡皱纹的脸膛。
      这又是一个营救小组,
      锹掘瓦砾,声声铿锵。
      此刻,
      废墟中传出隐隐歌声——,
      是个清脆稚嫩的童腔。
      哦!
      原来是个六岁的女孩儿,
      在血泊中正唱着一首“两只老虎”的童谣。
      她要用乐观的意志压倒伤痛,
      以超人的坚强与死神对抗!
      在场的人们都愣住了,
      一双双流泪的眼睛——
      向她投去惊奇的目光。
      这泪水中——浸泡着心疼,
      这惊奇中——闪烁着敬仰!
      是啊!
      有这样优秀的中国娃,
      我伟大民族何愁没有未来的——
      一代钢铁脊梁!
      看吧!
      眼前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景象——
      一个刚刚获救的三岁幼儿,
      仰卧于解放军肩扛手抬的木板上,
      他向叔叔们高高举起了右手,
      虔诚地在额前微微摇晃。
      这是一个语言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三岁童子,
      用这一令人惊奇的举动,
      向营救他的人们表示——
      衷心地感谢!
      真诚的报偿!
      此时此刻,
      钢铁战士们流泪了!
      新闻记者流泪了!
      在场的众人流泪了!
      从这三岁幼童神奇的妙举娇姿,
      人们欣慰地看到了——
      中华后代的精英,
      民族未来的阳光!

      六

      五月十六日,群山撕流云,
      举国倾全力,营救争秒分。
      总书记每时每刻,
      都为之牵肠挂心。
      此刻,他乘坐的专机——
      穿云破雾,飞越长空,
      在“激战”的重灾区降临。
      总书记,
      心情凝重地走下飞机,
      一处处看望震区的蒙难同胞,
      一处处慰问辛苦的营救大军。
      他脚踏着废墟上的瓦砾,
      冒着时时发生的余震,
      察看着一片废墟的惨景,
      动情地向救援人员叮咛:
      “同志们:
      天灾无情,人有情,
      同胞遭难,举国痛心!
      自然灾害可使山崩地裂,
      但不可动摇我们的信心。
      为枪救每一个同胞的生命,
      一定要克服万难,夺秒争分。
      世界上的任何困难,
      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临时帐篷里——
      总书记抚摩着一个个哭泣的孩子,
      安慰着一位位悲怆的老人:
      “乡亲们!同胞们!
      你们遭受了灾难,失去了亲人,
      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捧着一颗沉痛的心。
      灾难面前要坚强地挺起身!
      党中央,国务院,
      时刻惦记着你们,关注着你们。”
      他又捧起一个婴儿的头,
      含泪吻了吻。
      向在场护士说:
      “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
      政府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他们是国家的希望,
      革命的继承人。”
      灾民们泪眼望着总书记,
      回答着他关切的询问。
      多想为总书记拂一拂——
      他衣上那厚厚的石尘。

      七

      北京、上海、西安,
      江南、塞北、中原,
      工厂、军营、学院,
      码头、广场、田间……
      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
      谁能计算出有多少为灾民献血的——
      无偿献血站?
      站站无休时,
      站站人挤满,
      采血人流着热汗,
      献血者排着长串。
      队列中——
      有干部,有职员,
      有将军,有警官,
      有厨师,有保安
      有旅客,有教练,
      有满头银发的退休老人,
      有身背书包的放学少年……
      人们都没有过多言语,
      只是在心里暗暗计算:
      “地震过去有多少小时了?
      营救中会遇到那些困难?”
      这位汉子已是第二次献血,
      遭到采血人员的婉言劝拦。
      他睁大含泪的双目,
      恳求中,带着几分争辩:
      “我是个打工的农民,
      想捐款,还没挣到钱,
      但我有血,
      就让我多献一些吧!
      我妻子打来电话说,
      这一次算我替她献。”

      八

      来不及统计和澄清,
      灾区里有多少医疗帐篷。
      只见每个帐篷里的人们,
      都是屏气低声,疾步匆匆。
      医护人员取消了——
      作息时间,级别、职称;
      此刻心中装的只有——
      治疗方案,会诊、救命!
      抱病而来的医学院士——
      干粮作餐,石板为榻;
      年逾七旬的白发军医
      几次晕倒,几次苏醒;
      结伴而来的医界夫妇——
      分头救伤,电话未通;
      多少不知名的护士啊——
      哑了喉咙,肿了眼睛。
      还有一位——
      她不是护士,也不是医生,
      而是一名“离岗”的“违纪”女警。
      她是暂时“离岗”了,
      此刻她离开了警察的岗楼,
      做了一名“临时保姆”,
      把失去了父母、哇哇待哺的伤儿——
      一个个搂在怀中。
      她也确实“违纪”了,`
      此刻她违犯了警察的风纪——
      威严的警服显然失整。
      她全然忘记了警察的平时仪表,
      在广众面前敞开了女性的胸怀,
      用她体内本属于自己孩子的乳汁——
      喂养着一个个父母双亡的孤婴。
      一双双含着泪花的眼睛望着她:
      领悟着——母性的升华,
      品味着——大爱的永恒!

      九

      南疆、北国、泰山麓,
      水乡、高原、三角洲,
      协会、社团、办事处,
      车站、剧场、十字路……
      捐款捐物的人们一队队,
      抗震救援的标语一幅幅。
      工人、市民、歌手,
      学生、百领、教授,
      医生、司机、保姆,
      渔家、果农、牧户……
      一批批城乡企业家,
      一群群南北打工族。
      从凌晨到日正中午,
      从中午到身披夜幕。
      人如织,
      车如流。
      白发老人牵着手,
      可爱的孩子排成溜。
      老矿工捐出了本月退休金;
      老作家拿来了刚领到的文稿酬;
      幼儿园的娃娃捧来了——
      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
      清道工捐出了当日的——
      外餐补助。
      一对新婚夫妇改变了注意——
      捐出了全部婚典贺金,
      取消了原定的蜜月旅游。
      这是一位董事长,
      将正要销往北方的一百二十台重型掘土机,
      中途调回,全部捐送灾区,
      用于修复震毁的桥梁、公路。
      这是一位手拄拐杖的残疾人,
      艰难地走近捐款箱,
      投入了带着体温的小额纸币,
      ——这是他搜尽的全部所有。
      一位台商掏出厚厚几迭新台币——
      郑重地投入捐款箱。
      当记者请他留名时,
      他动情地说:
      “都是炎黄孙,
      同根亲骨肉。”

      十

      汶川山水啊!素称巴蜀胜景。
      此次大难啊!使您天下闻名。
      同胞的鲜血啊!让国民吞泪悲痛!
      救灾的英雄啊!令世人肃然起敬!
      记者的摄像机啊!太不够用,
      遗漏了——太多太多的动人场景。
      笔者的笔墨啊,太淡太轻,
      漏掉了——太多太多的英杰、群雄。
      把这所有的缺失和遗憾——
      留给天下的歌手吧。
      请他们纵情地放开歌喉,
      把中国之英气——歌遍天下,
      把民族之雄魂——唱彻九重!


      本文标题:血凝情铸民族魂(叙事诗)——十年前汶川地震大救援回忆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279739.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