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应该就有人问过你,宝啊,将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女孩们有的想成为舞蹈家、有想成为歌唱家的,男孩子们比较调皮,有想成为科学家的,有想成为军人勇士拯救世界……无疑,这些都曾经是我们的英雄,都曾经孕育过我们的英雄梦。于是,电影市场就开始出售各种各样的故事,各种各样的英雄的故事满足孩子们的英雄们、成人们的自我成就感,这其中就有一个系列的电影《007》。
作为一个从小就安安分分读书的老师的孩子,外面的憨厚与内心英雄主义情节激荡,屡屡让我差点没惹出祸事来,所以我也是一个特别爱看英雄主义电影、电视剧的人,所以万众曙目的《007》系列当然也进入了我的眼帘,只不过,不好意思,除了本片《007之无暇赴死》之外我都没有看过,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一个拍了几十年都没完没了的故事,尽管,那个叫詹姆斯。邦德的的确很man,所以,今天的评论仅仅局限在《007之无暇赴死》上,其他的不论。
本片《007之无暇赴死》是从詹姆斯·邦德的爱人玛德琳的故事开始,说她的父亲杀了大反派的全家,这个大反派要来杀玛德琳全家,结果杀了她的妈妈,本想加害于玛德琳,结果玛德琳自己反抗,差点杀了大反派,这么一弄下来,大反派突然动了恻隐之心,放过了玛德琳。这个情节其实就是告诉你一个问题的答案,你的世界,英雄谁属?是养育我们成长的爸爸妈妈,是拯救这个世界于危难之间的超级英雄,更是即使身处生死边缘依旧不抛弃不放弃的我们自己。是的,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需要等待救援,但是哪怕我们只有一丝的希望都不放弃,我就是我的英雄。
故事很快就发展到詹姆斯·邦德出现,他成为了玛德琳的爱人,但是由于一些误会,玛德琳让詹姆斯觉得她对他有什么阴谋,所以两人分开。五年之后,詹姆斯再次招到总局的召唤,说是有一批恐怖分子抢走了英国军情六局研发的生化定点人物清除武器——也就是只要将某一类人物的基因输入进去,就可以在不伤害旁人的情况下干掉目标人物。这个武器被抢走后,幽灵党的骨干人员遭到定点清除,就连他们被关押到监狱的首领也不例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詹姆斯与玛德琳重逢,那种一眼万年的感觉又出现了,所以她们又在一起了,只不过她们之间多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子——虽然到故事的结尾我们才知道这个小女孩其实就是邦德的女儿,但是那时候不知道情况的詹姆斯依然选择不离不弃。
他们搞明白玛德琳身上的秘密,搞清楚了大反派的阴谋,然后就在那种英雄故事的套路中展开了:受到小时候不人道待遇的反派“性格扭曲”到动不动就要毁灭世界——恨一个不难,难得是将这份恨无限制地扩大化——只不过,这种极其厉害的武器落进了恐怖分子的手里的桥段虽然老套,但是只要观众肯买账,那版无所事事的编辑还是能编的出来的。再加上,《007之无暇赴死》中的大反派又扣留了詹姆斯的妻女,所以于公于私,詹姆斯都要找他算账。
于是,天一般大的黑锅就背到了俄罗斯身上(说真的,如果说苏联曾经真的对西方社会构成直接的威胁的话,已经卸下防备的俄罗斯其实应该成为西方的一员,而不是敌人。当时,由于俄罗斯天生的庞然大物、天生的主角光环,如果被吸纳进欧洲社会的话,你让谁以后主导欧洲呢?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是俄罗斯?算了,与其让你来喧宾夺主,还不如让你当个欧洲的假想敌,吓吓那些一眼就能看穿其整个国度的小国,好让他们仅仅团结在以我美利坚为核心的西方周围,同时,对于英法德这些大国也是一种敲打,大反派的老巢居然是位于俄罗斯与日本有争议的岛屿上——很多人看到这里,不禁好奇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也很敌视,为什么就不敢轻易让中国背黑锅呢,是因为中国运气好吗?其实,西方社会没什么不敢的,尤其是没什么不敢想的——这一点也是鄙人我觉得西方社会唯一先进的地方,只不过,你想啊,那些推出这些作品的公司都希望挣钱,如果影片在中国管理层审核通不过,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也就没他的份了,所以就算他骨子特别仇恨中国也不能不在影片中克制一些,个别特别有个性的作品如《尚气》不就无缘在大陆上映吗?
詹姆斯为了拯救世界来到这里,当然顺便也救救他的女儿,并且为之斗争。这就是英雄谁曙的问题了——一个与世界极端恐怖分子作斗争的英雄好汉,有没有点像中国武侠中那些杀富济贫的侠客们呢?像他们这样的人必定是香车配美女,还能赢得全世界超级英雄迷的热烈追捧,同时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大英雄。
这些,难道不应该吗?不,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能担任之所不能之责者应享常人不能享之无上荣耀,只要他们不因此骄纵,从此肆意妄为,人间应该能给他们多大方便就给他们多大方便。
当然,《007之无暇赴死》的故事并没有到此就结束,而是继续进展着,詹姆斯邦德在与大反派进行最后的决斗中,被大反派下了毒——只要一碰玛德琳和他的女儿,她们两就会立刻死去——面对这一结果,无数粉丝唏嘘:哪来这么残忍的大反派?其实,这个大反派虽然极端,却并不残忍,因为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有原因的:亲眼目睹了自己全家的惨死,而且他后来不但放了玛德琳,而且还放了玛德琳跟詹姆斯的女儿。
也有些人是这么想的:反正只要对自己没伤害,不去爱玛德琳和女儿就是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支草。可是本故事的导演跟编剧就不是这么想的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英雄大豪杰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厚的人,你叫他一生都不要去触碰他最爱的那些人或者移情别恋,还不如叫他去死呢?有人说了《007之无暇赴死》很可能是007系列最后一篇了,既然导演和编剧安排你死了,你再大的能耐也就只能死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传言,我个人觉得投资方是不会轻易放弃007这个超级赚钱的IP。也许就在你为詹姆斯的命运惋惜的瞬间,导演跟编剧就已经安排好了他怎么复活打怪的路子了。
但是,至少此刻詹姆斯·邦德真的死了——在漫过夕阳的漫天导弹雨中,《007之无暇赴死》结束了。这儿,我想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英雄谁赎?那些为了更多人的利益拼死拼活的人们是值得受人尊敬,是值得予以厚报的,但是有时候他们本身的利益反而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英雄救了我们,谁来救赎他们?
商业上,西方的电影都是极度逐利的,但是他们有时候弘扬的却有那种舍己为人群的思想,像《复仇者联盟4》等,也就是很多人之所以被当做英雄崇拜,除了他们拥有超强的能力以外,还在于他们关键时刻肯做出自我牺牲,舍小我而成大我。只不过,面对拥有这样觉悟的超级英雄们,你怎么能舍得让他输的裤子都没得穿——所以,这个世界应该要有一种补偿机制,救赎那些我为人人的英雄们。他们的合理(偶尔超出合理水平)的需要应该被满足,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倾听,他们的期望也不要当做可有可谓,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英雄拯救世界,谁来救赎英雄,这是一个永远都值得思考的话题。
《007之无暇赴死》的原名是007 no time to die,虽然被翻译为“无暇赴死”可以说的过去,但是要是结合本片的实际内容,其实翻译成“无悔之爱”更合适:一方面是形容007对这个世间、对世人的博大的爱,另一方面可以形容詹姆斯对玛德琳以及女儿的爱——宁愿自己死也不愿意伤害到她们分毫、宁愿英雄陨落也不再去爱别人,爱到深处无怨尤呀!
这就是我从《007之无暇赴死》中找到三个问题:英雄谁属——是你,是他,也是我;英雄谁曙——全世界都应该感谢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英雄谁赎——你加他加我,就能汇成一股力量。
不飨荣华累富贵,唯愿人间无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