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智慧来自双手

  • 作者: 读者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0209
  •   叶倾城

      坐火车返回斯德哥尔摩的路上,铁轨两侧是大片的黑森林,各式各样的小木屋或隐或现:有些是用粗大的圆木修建,有些却是以细巧的枝条装饰,有些简洁豪放,有些却俏丽婉约。我对小木屋赞不绝口,华人导游却口气平淡:“在瑞典,每个男人都能亲手建造一座小木屋。只有掌握这项技能的男生,才能中學毕业。”我疑惑地问:“这些真的都是自己盖的吗?”导游肯定地告诉我:“是的。”

      每个国家对合格人才的标准不一样。中国人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生的标准形象——远庖厨,手不释卷,足不出户,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欧洲人没这么远大的理想,只是朴实地认为人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好家庭,若还有余力,就为社区出出力。我们求大,学的尽是治国之策;他们求小,强调一个人做实事的能力。

      所以,在瑞典中小学里,是有家政课的。男生女生都要学会做饭,不管你是否身怀绝技,首先不能让自己饿死。然后,每年夏天,大部分瑞典家庭都会带上孩子去森林,教孩子们钓鱼、支帐篷、捡柴、生火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瑞典小学从一年级起,木工课就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有专门的木工房和木工老师,各色工具,一应俱全,各种板材码放整齐。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木锯、小木刨、电动工具,甚至木工机床,做出一个个笔筒、玩具和木偶。我脱口而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应该也是在类似的教育背景下出现的。

      “会妨碍学习吗?”作为中国家长,我不能不问。导游答:“如果会妨碍,那很可能说明你不是学术型人才,就更不必强求了。”听完他的话,我不免问他:“那你呢?”他笑了,说:“很惭愧!”他出生在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一路顺风顺水地读到大学毕业,连煤气炉都不会开。到瑞典来读研,纯粹是抱着玩票的心态。从来心高气傲的他,也是到了瑞典,才目瞪口呆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个笨人:饭不会做,扣子掉了不会缝,实验室里的小东西坏了不会修,宿舍里电灯泡坏了不会换……从前人家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自嘲,此刻他才知道,这是耻辱,以及严厉的谴责——就因为你读了点书,你就有资格百无一用?毫无疑问,瑞典是世界上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后来,他慢慢地学会使用螺丝刀,还在家里置了一套工具箱,甚至建造了自家的小木屋,带着孩子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夏天。孩子们并没有以此为傲,因为这是每位父亲都会做的事。这“不骄傲”更令他心生满足:这本来就应该是常态。与其对家庭不闻不问,空说什么“父爱如山”,不如实打实地做一个抱抱孩子、带孩子玩儿、为孩子建造未来的好父亲。

      听完他的话,我暗下决心:要从壁橱深处拿出我古老的工具箱。它曾经属于我爸我妈,在我做工科女生那几年,他们给了我。现在,是拿出来交给我女儿的时候了。

      毕竟,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来自双手。”

      (水云间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26期,王 青图)

      读者 2017年18期

      本文标题:智慧来自双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8147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