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先开始再说

  • 作者: 读者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9721
  •   张佳玮

      

      “乘兴而行”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

      王徽之在山阴,冬夜见大雪,酌酒,看四处皎然,彷徨,咏左思《招隐诗》。他想起戴逵在剡,连夜坐小船去见,天亮到门前了,转身回家,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事听上去,像苏轼夜游承天寺的翻转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张?”,人们总感觉这不像苏轼做的事。

      且说王徽之这么做,被《世说新语》列入“任诞”,意思是任性放纵。的确,他的心情不难理解,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也许天寒下雪,一路坐船赶去时已经不爽,到门前,耐心用完了。但大多数人,哪怕耐心用完了,总会寻思,来都来了,于是顺便见一见戴逵。

      王徽之就是不在意这“来都来了”。这一夜的沉没成本不要了,走。他是能割舍得下的人。

      《世说新语》的另一个故事,也说王徽之很舍得下。他弟弟王献之过世,王徽之就将王献之的琴摔了,是谓“人琴俱亡”。

      普通人的心中,为什么会有诸多舍不下的东西呢?经济学家会念叨沉没成本,来都来了,已经为此付出了,总得有始有终吧。

      但许多人未必有这么理性的经济学头脑吧?1927年,布鲁玛·蔡格尼克指出,相对于已完成的工作,人比较容易在意未完成的、被打断的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蔡格尼克效应。

      比如苏轼去访张怀民看月亮,这事完成了,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王徽之雪夜访戴逵,没完成就回去了,大家就觉得有些怪。

      所以电视连续剧要告诉你未完待续,评书的章回之間会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尽未完之事,总能惹人情肠,这算是人的普遍心理。

      故此才显得王徽之真是舍得,真是狠得下心。

      乐毅离开燕国后,写了著名的书信:“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但他这话其实也是事后的说辞了,毕竟,他也是被燕王的猜忌逼走的。

      这种心理,自然也有积极的用途。

      威廉·福克纳和雷蒙德·钱德勒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们偶尔会先构思好一部小说的结尾,然后编织情节,看故事如何到达这个结尾。这样写起来很有动力。

      尼尔·盖曼说他写作的诀窍:“写,写完一个,持续写。”

      吉恩·沃尔夫更干脆:“开始写下一个!”

      别再思前想后,先开始了再说。

      除非你恰好是王徽之那样的性情,否则,“未完成”的心理会一直啮咬你,让你自己继续下去。

      先开始再说。

      (啸 吟摘自《看天下》2019年第28期,阎广鸿图)

      读者 2020年1期

      本文标题:先开始再说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8447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