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人生至诚不妄始

  • 作者: 莫愁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822
  •   文/陈志宏

      

      夜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讲司马光,如饮一盏清茶,滋喉润心。

      司马光,这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与那个砸缸的故事紧密相连。司马光砸缸,一砸千年响。编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这个有关勇气的故事,年复一年,教化不谙世事的孩子们。

      翻检历史书页,不难发现,那个砸缸的小男孩很早就鲜活在世人的口耳相传中,存活在宋人的笔记里。《冷斋夜话》(宋·释惠洪著)第三卷“活人手段”一节,全景式记录了司马光砸缸,以及此事对当世的影响。作者在文末写道:“至今,京、洛(即当时的东京开封、西京洛阳)间多为《小儿击瓮图》。”由此可知,司马光举起石头,使劲砸下去,结果养活了很多民间画工。

      司马光万万没想到,自己儿时不经意的一个小小举动,竟然成了融入历史血脉的大事,流传千年。但他毫不在意,觉得不足挂齿。用今人的眼光来打量,这是何等迂腐。

      没错,司马光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字——迂。39 岁那年,他开始一笔一画写人生,到老年集录成《迂书》。司马光在书中自称“迂夫”,写了很多事,却不曾记述砸缸。他心心念念的是童年的另一件小事,剥青核桃。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姐姐在家玩,见到桌上有青核桃,姐姐想把皮剥开,左右开弓,却不得要领,无奈放弃。姐姐走开后,家中女仆把青核桃往开水里一烫,很快就把外面那层难剥的皮给去掉了。姐姐回来后见状,惊问:“谁剥开的?”司马光得意洋洋,说:“我剥的。”恰巧这一切都被父亲司马池看在眼里,正颜厉色训斥他:“小小年纪,怎么能胡说八道,可不能撒谎啊!”

      从那以后,司马光再也不敢信口开河,胡乱扯谎,并以此警示一生。

      民间流传了一则故事,说司马光老来拮据,准备将自己的病马卖掉。到了市场上,买家按照正常行情出价,他却主动告诉人家,这是病马不值那么多钱。

      至诚至信,由此可见一斑。

      诚,是烙在司马光心底永不褪色的印记。他的一生,一直以此为尺,时时事事度量,不逾矩。

      那年,他的学生刘世安考上进士,跻身国家公务员行列,行前,请老师赐赠一个座右铭。司马光只给了他一个字——诚,并嘱咐道:“人生至诚不妄始。”

      后来,司马光在《迂书》中详解“诚”之义。他说,事事鞠躬,不见得就是恭敬;长哭流涕,不一定就是哀痛;粗茶淡饭,粗衣陋裳,不能说就是简朴。有些人用这些来蒙人,一蒙一个准,却不足以打动人。

      那么,怎样才能打动人呢?司马光说:“君子所以感人者,其惟诚乎……感人者,益久而人益信之。”虚假能蒙人,终不能长久,唯诚感人,日久,人更加信他。

      自古一字能成师,司马光仅凭这一“诚”字,足以是万民之师。

      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说:“无妄者,至诚也。”不妄想,不妄言,不妄行,诚才得以立,遍行天下。

      莫愁 2019年5期

      本文标题:人生至诚不妄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9756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