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雄心胜丈夫,灿烂若晚星

  • 作者: 莫愁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188
  •   文燕紫

      地球是方的——几千年来,中国百姓笃信这个道理。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位年轻女子却站出来喊道:地球是圆的。她说:“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这个在当时被视为异类的女子名叫王贞仪,乾隆33年生于安徽省天长县。她的祖父曾任宣化知府,精通算术,著述颇丰,父亲则是一代名医,学识渊博。

      王贞仪11岁那年,遭诬陷被贬官到吉林的祖父猝然离世,她陪祖母到吉林奔丧,并留居5年。5年中,王贞仪日夜浸泡在祖父近万卷藏书的书海里。渐渐地,她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岁时王贞仪又跟随父亲行医的脚步从南到北,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眼界所达,不是广阔平原,就是巍峨山川,胸中装满万千沟壑,令王贞仪生出一股男儿豪气。在她看来,男女之间不存在聪明与愚钝的差异,凡男子能做到的,女子同样能做到。她更在诗中写道:“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王贞仪爱上了观察浩瀚的星河。无数个静谧的夜晚,她独自坐在阁楼上,一边观察云层的变化,一边将夜空中的星星与书中所写的知识相对照,收获了无限乐趣。

      乾隆年间,百姓看到月食,认为是鬼怪出来吃月亮了。因此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会拿着铜锣、铁盆出门敲打,想借此吓走怪物。通过阅读书籍,王贞仪知道月食是星球的运转轨迹出现重合引起的,但具体如何形成,在她心中仍是个谜。

      王贞仪想通过实验解答心中疑惑,但当时的天文研究属于皇家考察范围,普通百姓根本无权插手,更别提接触专门的天文仪器。她决心自己动手。

      夜深人静时,王贞仪把燃着蜡烛的水晶灯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把地上的圆桌当作地球;手里举着一面镜子,当作月亮。她一会儿爬上桌子调整吊灯的高度,一会儿移动镜子调整烛光照射的角度,通过不断变换三者之间的位置,脑海里的猜想被一点点证实,王贞仪内心的喜悦也在一点点扩大。

      有关这次实验的内容,王贞仪详尽地收录进了著作《月食解》。在这本书中,她细致地分析了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关系,并解释了月食出现的真正原因。虽然实验条件有限,王贞仪出具的相关结论却与现代天文学的阐述基本一致,这本书也被认为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份完整的月食成因解释。

      多年来,王贞仪一直醉心研究天文,直到25岁才遇到知她、懂她、爱她的男子詹枚。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幸福恩爱。然而两人美满的婚姻只维持了4年,王贞仪便一病不起。嘉庆二年,年仅29岁的她离开了人世。

      虽然她的著作和理论百年后才广为人知,但这样一位先时代而行的女子不该被后人忘记。当今天的我们仰望星空,应当想起,曾有一位叫王贞仪的女科学家,她破除愚昧观念的勇气,传播科学知识的热情,曾一如夜空中的星星般璀璨。

      莫愁 2020年1期

      本文标题:雄心胜丈夫,灿烂若晚星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9868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