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声声呐喊,余音绕梁

  • 作者: 莫愁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757
  •   文潘彩霞

      康同薇幼时,父亲康有为刚刚接触西方文化,读书和游历令他眼界大开,维新思想开始萌芽。他提倡“男女平等,天赋人权”,开明的思想使得康同薇免受缠足之苦。

      “妇女事业汝经营”,父亲的教导,令康同薇对追求独立自强、妇女解放产生坚定信念。她从小熟读国学典籍,自学日文、英文,15岁时就作为助手为父亲翻译日文书籍,并依据二十四史编著了《各国风俗制度考》,成为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

      不仅“天资颇颖,勤学强记”,康有为发起“不缠足会”运动时,康同薇还常常登台演讲,现身说法,是维新人士中的巾帼先锋。

      1897年,康有为远赴澳门创办《知新报》,作为维新派在华南的宣传阵地。在信中,他对康同薇表达了期待:“汝现在仍以多读中书,学习中国文章,俾可充报馆主笔之才为最要。”

      不负父亲所望,到澳门后,19岁的康同薇先后发表了《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和《女学利弊说》,以一介女子,大谈国之兴衰。作为唯一的女性撰稿人,她提倡“振士气”“兴女学”,鞭挞男尊女卑,阐述“男女形质不同,而为人之道则一”,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铿锵之声振聋发聩。

      “吾也漆室抱忧,投梭而起,杞人之念,益用拳拳,天下士其同此衷否耶?”借《知新报》,康同薇发出自己的呐喊。除了做主笔,她还翻译大量日文报纸,成为维新变法中传播日本新政举措的重要资料,“南海先生之女公子”声名鹊起。

      海外舆论和国内造势遥相呼应,时机成熟时,康同薇随父回国。1898年6月,“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奋笔疾书,康同薇协助翻译,《日本变政考》完成后,光绪皇帝大感兴趣。

      社会变革轰轰烈烈,在梁启超等人筹办下,上海成立了女学堂,康同薇成为董事之一。她的风采被描述进会议记录:“惟康小姐文采敏捷,援笔立论”“与集共百二十二人,座中博学妙才,首推南海康小姐”。

      为了宣传女学堂,维新妇女开妇女办报之先河,创办了《女学报》,康同薇是当仁不让的主笔。她公开提出女子有教育权、参政权以及婚姻自由;“欲使女子有助于变法,非先遍开女学,以警醒之,启发之不可”,这些都不断冲击着当时的保守思想。

      在《女学报》上,康同薇大声疾呼“起二万万沉埋之囚狱,革千余年无理之陋风”,向世俗传统发起挑战,“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遗憾的是,随着“百日维新”失败,三个月后,《女学报》被迫停刊。康有为逃往日本后,康同薇带着母亲出走澳门,与康有为的得意门生麦仲华结为伉俪。

      流亡海外后,康有为募集资金,意图武装勤王。康同薇成为他在香港的全权代表,不仅负责家中大小事务,还不断撰文,为勤王作舆论支持。

      康同薇在家庭与事业间奔波。1900年,庚子勤王以失败告终,她生儿育女,把重心移入家庭。在给妹妹康同璧的信中,她满含无奈:“并儿女为累,不能日日上学,而致归于家。又财力不给,学而无恒,安能成哉!”言辞间,对妹妹能陪父亲游历欧美、留学西方极尽羡慕。

      1974年,康同薇去世。她一生养育11个子女,过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尽管维新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然而,那个满腹诗书、曾壮志凌云的晚清才女,声声呐喊穿越百年时空,依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

      莫愁 2020年19期

      本文标题:声声呐喊,余音绕梁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9934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